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山海不为远,携手向未来
2025-09-25 11:56:40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25日电  题: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山海不为远,携手向未来

  中新网记者 钟旖

  两江潮涌处,交流正当时。9月14日至18日,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在渝举行。两岸600余名嘉宾齐聚山城,围绕“融合发展 共创未来”主题畅叙情谊、共谋发展,推动渝台交流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经贸合作澎湃新动能

  开幕式上,来自台湾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与重庆市相关区县集中签订8个两岸经贸合作重点项目,主要涉及智能科技、大健康产业、创业服务等领域,投资总额达32.85亿元人民币。

  从单一合作到多元协同,从传统产业迈向新兴领域,渝台经贸产业合作一直紧跟时代步伐,澎湃融合发展新动能。

图为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上举行集中签约仪式。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摄
图为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上举行项目签约仪式。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今年,两岸信息通信合作发展研讨会将主题定为“智联新程——携手两岸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百名两岸业界代表建言献策,旨在推动两岸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两岸企业家峰会信息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大陆方面召集人刘利华说,两岸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两岸企业家峰会能源及环保节能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台湾方面召集人杜紫军也表示,两岸产业合作的最佳模式是“双向赋能、共同成长”。

  此行,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理事长雷宏毅带着20余名台湾企业家参会。他说,众人最期待考察活动的企业参访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已在重庆落地生根的台企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感知城市发展,探寻新的合作空间。

  在重庆渝中区、高新区、涪陵区,台商代表团领衔的渝台产业对接活动多点齐发。企业家们兴致勃勃,有意在大健康产业、智能产业等领域寻找合作机会。

  为整合渝台两岸大健康优势资源,两岸生命科学健康产业园项目将签约落地渝中区。台湾大健康产业联盟协会与重庆大健康产业商会达成合作意向,将为“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填补细分领域、增强产业集聚注入强劲动力。

  事实证明,两岸经贸合作释放强大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重庆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299家,累计合同台资323.79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台资80.62亿美元。渝台合作覆盖重庆80%区县,已集聚形成以广达、英业达、旭硕、纬创、富士康、仁宝等台资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重庆,日益成为台湾同胞投资兴业、西进发展的热土。

多元互动深化两岸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共同的文化根基将两岸同胞紧密相连。

  连日来,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依次展开,不仅丰富了两岸同胞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心灵契合的重要桥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第九届“台协杯”慢速垒球邀请赛实现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新升级——从以往以 “大陆台商协会球队” 为主的赛事,转变为如今备受瞩目的“两岸青年体育交流赛事”。值得一提的是,6支参赛队伍中,有4支来自台湾,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届岛内来访球队数量之最。

图为第九届“台协杯”慢速垒球邀请赛现场。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第九届“台协杯”慢速垒球邀请赛现场。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第九届“台协杯”慢速垒球邀请赛现场。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投球、击球、跑垒……第一次到重庆的林耕鹏说,作为领队,此行组织了15名球员参赛,希望通过竞技留下美好回忆。来自台湾新北的郭佳翰说,每次到大陆参赛,都是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心态,以球会友。

  在“渝台金石缘·两岸翰墨情”书法篆刻艺术交流活动中,渝台两地30余名书法、篆刻领域艺术家挥毫泼墨,在技艺互鉴中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

  台湾篆刻家协会会长黄尝铭说,“渝台情深,两岸血浓翰墨情”体现两岸文化的精神链接,台湾篆刻家协会会员们特别带来以“福”字为主题的作品,以此表达“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和福气满满的寓意。

  月是故乡明。近30名渝台联姻家庭成员代表及其岛内亲友跨越海峡,参与台湾重庆籍新娘故乡行活动,为渝台亲情融合再添温情一笔。

  “我在网上看到家乡荣昌很火,感到很骄傲。家乡发展是真快,每次回来都有新模样,交通设施不断更新,出行很方便。老公和孩子也特别喜欢这儿,以后肯定要常回来。”渝台联姻家庭代表曾洪燕说。

  据了解,目前重庆市两岸婚姻结婚登记1.4万余对。2011年至今,通过持续开展两岸婚姻家庭相关交流活动,已累计邀请700余名两岸婚姻家庭成员及其亲友来渝参访交流。

  从书法、绘画、篆刻展览,到体育竞技、文物雅集,渝台人文互动不断拓展交流的领域与深度,两岸同胞的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血浓于水、亲如一家,共同绘就出融合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青年逐梦共享新机遇

  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和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是本届“重庆·台湾周”的主轴主线,也是历届“重庆·台湾周”的重点关切。

  授牌“重庆市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发布“两岸青年逐梦重庆”倡议、22条“来渝台湾青年学习实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近年来,重庆融合创新、多措并举,为两岸青年寻找合作途径、探索合作方法,让台湾青年感受大陆发展活力、重庆机遇温度,共同书写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图为海峡两岸青年逐梦重庆就业创业研讨会。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摄
图为海峡两岸青年逐梦重庆就业创业研讨会。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连续举办三年的海峡两岸青年逐梦重庆就业创业研讨会,发布了3797个台湾青年来渝可就业的岗位,涉及312家企业、793个工种,旨在进一步增强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信心,提升台湾青年来渝就业创业的意愿。

  会上,台湾青年现身说法,分享逐梦故事,呼吁更多同胞共享大陆机遇。自10岁起便随着父母在山城生活的重庆市台协青委会主委杨京儒是一个以视频记录在大陆生活的台青。她表示,未来将继续用镜头记录重庆的点点滴滴,让更多人了解重庆,爱上重庆,留在重庆。

  在大陆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十余载的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表示,大陆的发展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两岸青年应肩负起时代使命,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14日至19日,2025台湾青年山城体验营活动举行。24名台湾青年组团参访交流,实地感受中西部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巴渝文化底蕴以及现代化都市新貌。

  “热情”与“活力”,是谢元培对重庆的初印象。他说,之前就一直想体验地道重庆美食,实地到访后发现这里不仅“辣得舒适”,更是一座高楼林立、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此行他还结交了不少热情的重庆朋友,倍感温暖与欣喜。

  重庆在智慧产业、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布局,亦让台青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无限潜力。来自台北的洪子晋说,当地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成熟的产业聚落,为创业青年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与丰富的合作机遇。与此同时,友好的政策环境让台湾青年可以在此扎根,将理想付诸实践。他已萌生计划,将重庆作为自己人生下一阶段的发展舞台。

  9月16日至21日,2025“青春同行”两岸新媒体创享季重庆交流营活动举行。两岸20余名自媒体从业者行走山城,感知城市的山水与“魔幻”、科技与人文,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交流新媒体创作体会。已在大陆定居多年的台湾自媒体人邱庆龄说,大陆是创作的宝库。越来越多的台湾自媒体人想来大陆发展,行走不同的城市、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重庆接待入境台胞逾15万人次,其中台湾青年超1.8万人次。与会台青表示,两岸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放眼未来,两岸青年勇立潮头、勇担重任,正成为共同守护中华文化根脉、共创未来的生力军。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在大会上寄语,希望两岸企业家特别是青年朋友,担当起推动者责任,积极深化交流交融,破除障碍,推动两岸人员往来正常化、经济交流合作常态化,扩大共同“朋友圈”和“事业圈”,促进两岸经贸合作走深走实,携手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携手向未来

  一水相隔万里遥,两岸同胞共此宵。重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与台湾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自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交流大门打开后,重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化交流、厚植情谊,着力推动经贸互利共进、人员互动往来、文化互促共融。

  截至目前,重庆已成功获批全国第六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当地已构建形成“一区六园四基地”的渝台经贸合作发展布局,成功打造5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16个市级对台交流基地。

  实践充分证明,两岸亲情、故交、旧友的情感维系是无法阻断的,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声是不可阻挡的。

图为两岸嘉宾在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上合影留念。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两岸嘉宾在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上合影留念。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17年来,“重庆·台湾周”搭建起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渝台交流平台,为推动渝台经贸交流合作、增进同胞亲情福祉、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两岸重要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和渝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聚融合发展之力,赴两岸未来之约。当前,重庆正紧跟时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围绕打造“两岸交流新高地、台资西移集聚地、台湾筑梦向往地”目标,守正创新、阔步向前。

  面向未来,重庆将进一步发挥“重庆·台湾周”纽带作用,以通促融、搭建经贸之桥,支持更多台企参与当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惠促融、增进民生之福,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做好台胞服务和权益保障;以情促融、凝聚同心之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

【编辑:梁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