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公布了上半年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的数据:完成货量15.46万标箱、货值283.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和22%,实现双增长。
当下,受地缘冲突等影响,全球经济不稳定,物流也面临诸多压力。如此背景下,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依旧交出了一张半年“双增长”的成绩单,难能可贵。
重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也一直在通道建设中当好“示范”。今年上半年,重庆不断开拓通道运行路线,提升货物附加值,扎实做好省际协作,让更多沿线省区市参与到通道建设中,推动通道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三种物流组织形式均实现突破
5月底,一列满载汽车配件、电子元件等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团结村中心站鸣笛启程。2天后,它在广西钦州港转海船前往泰国林查班港,全程不到10天。
这趟班列是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创新推出的“精品快线”。相较于传统模式,“精品快线”可以将重箱回场时间提前至班列开行前48小时,铁路发运时间缩短至32小时以内,从而压缩运输时间。重庆至林查班港的“精品快线”,要比常规模式快3天时间。
“这是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的第4条前往东南亚的‘精品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主任刘玮介绍,在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有三种物流组织形式: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为了让通道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重庆围绕三种物流组织形式,加速推出新路线、新模式、新服务,“精品快线”便是铁海联运的创新。
国际铁路联运同样有创新。今年6月,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德国出发,在抵达重庆后,运输货物于当天直接“无缝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往越南,这也标志着“东盟快班”这一模式实现双向对开。
东盟快班,是由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渝新欧)两家不同的平台公司共同运营的物流运输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客户只需要“一次委托”,就可以享受到两大通道的服务,并实现“一箱到底、一单到底”,简化东盟至欧洲之间跨境流程。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东盟快班”运输货值累计超20亿元,并开通德国杜伊斯堡—重庆—老挝/越南/泰国3条线路,货物覆盖整车及零部件、医药、电子制造、家电等高端制造业及家居日用品,整体运输时间比传统海运提速50%。
跨境公路班车,则发挥自己“小快灵”的优势,让更多企业可以运输“小批量、多批次”的产品。今年3月,跨境公路班车以“公水联运”的方式,将汽摩产品从重庆运至缅甸,标志着“重庆—云南关累港—缅甸曼德勒”公水多式联运新线路完成测试。
重庆东盟公司总经理曾意介绍,上半年,跨境公路班车呈爆发式增长,到发车量达7593车次,同比增长194%;货值80.26亿元,同比增长437%。
在三种物流组织形式的助力下,截至6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1个港口,比去年增加20个港口。
运输货物附加值提升
今年6月,在永川综保区,1万台套汽车散件从长城汽车重庆KD工厂运出,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驶向泰国市场。
这是陆海新通道平台公司联合永川综保区、永川海关,在全国首创“汽车KD件保税集货出口模式”,它通过“卡口分散登记入区、成套归类集中报关”这一首创通关模式,成功实现了“一仓集货、一单集报”的集约化操作,助力工厂形成每4天发运一批、单批货值高达2000万元的高效运输模式,也为“渝车出海”开辟了高效新通道。
无独有偶。7月中旬,1271台长安汽车整车,采用“JSQ特种笼车铁路运输+滚装船海运”模式发往广西钦州,再转海运前往中东。据了解,“铁路JSQ车+滚装船”铁海联运也是重庆在全国的首创,相较传统方式,该模式时效提升10%—15%,成本降低8%左右,具有运量大、装卸快、成本低、安全性高的显著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单还是陆海新通道首次在“渝车出海”上实现“包船”运输,不仅创下了陆海新通道单批次运量新高,货值更是超过1.2亿元。
“汽车正在成为陆海新通道重要的货源种类。”刘玮介绍,近年来,随着“渝车出海”的加速,通道也在积极发挥自身功能,推动更多“重庆造”汽车走出国门,从而提升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以长安汽车为例。今年,长安汽车在泰国罗勇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投用,为方便其生产,陆海新通道平台公司与长安民生物流合作,定制了关于该厂生产的KD件铁海联运及中老泰全铁路运输方案。截至6月,重庆已通过陆海新通道发运3860标箱长安汽车的KD件至泰国等地,助力长安打造年10万台套出口能力。
数据显示,1—4月,陆海新通道已发运整车和KD件4800标箱,同比增长342.08%。小康、长安、长城、赛力斯等重庆本土车企龙头均已通过通道实现常态化发运,品类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全覆盖。
不仅是汽车。如今的陆海新通道,正在与重庆的主导产业进行深度“绑定”,化工原料及制品、机械设备及电器、农产品等都通过这条通道销往全球,不仅提升了通道货物的附加值,也带动了“重庆造”产品加速拓展世界版图。
重庆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笔电出口729.2亿元,出口值保持全国第一;摩托车出口133.6亿元,增长48.4%,位居全国第二;手机出口261.4亿元,同比增长22.4%,位居全国第五。
联动兄弟省区市强化省际协作
今年3月,900万元货值的冷冻猪副产品成功运抵重庆无水港冷库,为无水港冷库注入首单大宗冷冻产品。这单业务,是重庆与甘肃围绕重庆无水港,进行一次跨区域协同合作。
自今年2月无水港冻库运营后,重庆、甘肃两地通道平台企业就开始洽谈,并迅速高效完成跨区域采购、运输及仓储等协作,最终促成这次业务高效、顺利地落地。
“深化区域联动,是重庆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重大任务。”刘玮介绍,通过不断深化区域联动,重庆不仅让通道的供应链更稳定,还让各兄弟省区市的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发展。
依旧以甘肃为例。多年前,在重庆团队的助力下,甘肃成立了陆海新通道公司,并实现了甘肃班列常态化开行。随后,甘肃与重庆在通道的供应链上持续深化合作,除了冻肉之外,洋葱、木薯粉等产品,也是在两地的合作下,成为通道的货运产品。
因为省际协作,以重庆为运营组织中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沿线省区市与世界紧密连接的“桥梁”,加速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数据显示,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的货物中,有超过四成是非本地货物。这不仅提升了重庆在通道上的运量与货值,也助力了重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
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义真表示,西北地区因为距离广西钦州、广东湛江等出海口较远,在参与共建通道的过程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抓手。甘肃与重庆的合作,为整个西北地区作出了一种“示范”。
“未来这一数据有待进一步攀升。”刘义真说,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产品,像陕西的苹果、猕猴桃等水果资源,宁夏的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品,新疆的棉花、石油化工产品等,都可以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走向国际市场。重庆作为“中转点”,将为这些省区市的特色产品走出去提供助力。(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杨骏 实习生 黄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