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1949》出品人宋晓平:做一件能代表城市精神的事
2025-07-25 16:34:57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25日电 (张旭 杨思琦)故事发生地与舞台剧演出的剧院直线距离仅数百米,如何让故事发生数十年后的今天,让年轻观众真切地感受这段故事?城市精神如何一脉相承?

  近日,“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观看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对话该剧出品人、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平,共同探讨了上述问题。

图为“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
图为“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重庆1949大剧院供图

  舞台结构、声光电运用高科技

  走进《重庆·1949》演出现场,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8.6米的剧院内,布置了包含磁器口码头、吊脚楼建筑群、监狱哨所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实景。多维立体式内旋转舞台,让演出空间和观演空间交相穿插、浑然一体。

  “红色剧搬上舞台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我们希望这台红色剧的表现形式能有所不同。”宋晓平说,在该剧设计的时候,就运用了很多高科技,包括舞台结构、声光电等。

  也因此,该剧收获了不少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据该剧院身份证购票统计,目前,该剧70%以上的观众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图为宋晓平接受海外华文媒体采访。
图为宋晓平接受海外华文媒体采访。重庆1949大剧院供图

  年轻人进到剧院后,不仅会被故事情节吸引,现场的震撼感也很强。宋晓平说,打造该剧时,舞台设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的参与,制作过程中有海外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有些设备是从德国、奥地利进口的。同时,中国国内团队也在其中展现出了领先的制作水平。

  德国开元网编辑黄梦媛说,该剧灯光与音效配合很出色,尤其是结尾处与观众的互动,更是让她流下眼泪。

  “360度旋转的观众席带着我穿过狭窄街巷,耳畔是真实的枪声呼啸。我仿佛站在时间的裂缝中,与那些镣铐铿锵的灵魂呼吸相闻。”在观看演出后,印尼《千岛日报》记者刘兰玲在一网络平台如是写道。

  真实故事引发共鸣

  “我想做一件能代表城市精神的事。”宋晓平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想让更多人了解重庆的故事,才有了《重庆·1949》。

  《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大背景,讲述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故事。要写好这段交织亲情、爱情与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并不容易。

  “还是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宋晓平说,《重庆·1949》的故事发生地就在重庆,离其现在演出的剧场,直线距离只有数百米,在这种环境讲故事,能让观众有很强的贴身感受。在故事创作过程中,团队翻阅了大量史料,把真实人物故事整合进去,再进行艺术创作。

图为宋晓平(左一)在接受海外华文媒体采访。
图为宋晓平(左一)在接受海外华文媒体采访。重庆1949大剧院供图

  斯里兰卡《锡兰华音》董事杨诗源撰文提到,《重庆·1949》从历史的角度、从信仰的角度诠释英雄,聚焦“人”的抉择:三兄弟在信仰与亲情间的撕裂、狱中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这些细腻的“工笔画”,让宏大叙事有了温度。

  在宋晓平眼里,重庆是座英雄城市,无论在何时,重庆人都有百折不挠、为理想和信仰拼搏的精神,《重庆·1949》着重从共产党人的信仰角度讲述故事,让它成为这座英雄城市的印记,这些真实的故事,引起观众共鸣。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1949》的年观影人数不断提升,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亦不断增强。

  对此,杨诗源亦表示,该剧在红色题材与市场效益、历史厚重与年轻表达的平衡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旅融合之路。(完)

【编辑:梁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