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16日电(贾楠 黄飞虹)“李主任,孩子恢复得很好,现在都可以坐稳了。”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禄生收到一位患儿倩倩(化名)家长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的倩倩神采奕奕。
2024年10月,刚出生一周的倩倩,一周内头围竟从24.5厘米猛增至28.5厘米——相当于每天增长近0.6厘米,远超新生儿日均1毫米的正常增速。据倩倩妈妈回忆,在孕24周的四维彩超中,胎儿已显现“头围偏大、整体偏小”的异常信号,起初仅仅是怀疑胎儿发育较慢,比正常孕周偏小,当地医生建议补充蛋白质。到了孕38周+3天,超声显示脑室宽度17毫米(足月胎儿脑室宽度正常值<10毫米),提示胎儿有脑积水,夫妻二人从当地紧急转诊至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医生建议紧急剖宫产,并对倩倩进行了严密的头围监测。神经外科副主任李禄生触诊发现:倩倩囟门鼓胀如气球,头皮静脉曲张如蚯蚓盘踞——这是典型的高颅高压表现。
进一步寻找原因病因,最终头颅的增强MRI锁定了“元凶”:倩倩第三脑室深处,一个形如菜花、血管密布的3厘米肿瘤正在疯狂“放水”。更致命的是,肿瘤完全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形成“双重脑积水”——既过量产水,又阻断排水,每日新增加约20毫升脑脊液,头颅如同持续加压的高压锅。
“患儿年龄太小,手术的话,风险高;但不做手术的话,持续加重的脑积水会持续压迫脑组织,孩子可能丧失语言和运动能力,甚至死亡。”李禄生教授介绍。
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ICU、超声科、放射科组成的MDT团队开始了紧张工作:麻醉科定制精准控制血压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出血;新生儿科护航围术期生命体征;ICU预演术后监护流程……
神经外科李禄生教授团队突破传统大开颅术式,设计了一条沿前囟门骨缝的微创路径。“新生儿颅骨未闭合的骨缝,恰恰是手术的‘天然通道’。既能减少创伤,又保留颅骨重建能力。”李禄生教授解释。
手术在显微镜下展开。神经外科团队通过不足3厘米的骨缝间隙,在显微镜下逐层分离肿瘤。“最关键的步骤是找到肿瘤的血管蒂。”李禄生教授回忆,团队利用新生儿颅骨可扩张的特性,通过骨缝间隙动态调整操作空间,最终在肿瘤大出血前成功离断主要供血动脉。这场持续3小时20分钟的手术,实际出血量控制在15毫升以内,远低于预期临界值。
术后最担忧继发性脑积水——术区积血可能堵塞脑脊液吸收通路。可喜的是,1个月后复查:患儿脑室宽度从最宽处约27毫米成功缩至约10毫米,头颅形态向正常恢复。
从出生到出院,整整54天,倩倩爸爸欣喜难掩:“确诊肿瘤时,心情像坐过山车跌入谷底。手术成功那一刻,希望才重新燃起。感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