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渝中区的王婆婆,曾因病长期闭门不出郁郁寡欢。近日,她在渝中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多次探访与爱心企业捐赠的轮椅帮助下走出家门。久违的阳光洒在王婆婆脸上,这位昔日的“开心果”又眯着眼笑了。
这份温暖的背后,是一张日益缜密且扎根基层的救助网在不断“托举”。记者7月12日从市民政局获悉,重庆已在全市建成41个区县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591个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站、6570个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点,形成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协同救助服务网络。
这张网络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依托区县级联合体枢纽,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困难需求库和政府与社会救助帮扶资源库,健全了“摸排、发现、评估、救助、服务”的闭环管理机制,将16类300万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服务帮扶的视野范围。
这张网高效运转的核心,在于有强大的纵横协同能力。横向上,它联合9个专项救助部门和群团组织,实现救助事项“一件事”联办;与18个部门在线实时核对信息并预警,与全市34家银行、60家保险公司实现专线打通、数据共享,筑牢精准识别基础。纵向上,指令、信息与服务在三级网络中间畅通流转,确保需求响应无阻。
这张网的生命力在精准响应。江北区鱼嘴镇和锦家园B区,60岁的张阿姨正忙着她的“弹性保洁”工作,孙女安心在家学习。前不久,鱼嘴镇社会救助服务站在流动(留守)儿童排查中,精准发现这个祖孙家庭因收入单一陷入困境的情况。服务站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就业部门、社区力量和辖区物业公司行动起来,为张阿姨量身定制岗位方案,使这个家庭的月收入提升至4000元。
救助的温度更在助人自助、点燃希望。沙坪坝区智力三级残障的胡轲,母亲离世后与年迈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该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在慧灵社工组织转介下,迅速为其现场办理了低保。社工为胡轲量身定制了286天的系统性康复训练计划和社区融入计划。通过48场实践活动,胡轲掌握了通勤、购物等6项生活技能,实现了从依赖他人到独立完成每日5公里通勤、每周3次自主购物的蜕变,社会交往频次增加3倍。
支撑这张大网高效运转的,是广泛动员的社会力量和持续投入。41个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积极引导,链接了226家社会组织和258项慈善资源,成为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1.06亿元实施144个项目,惠及困难群众20.63万人次。1.13万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如同一个个活跃的“细胞”,穿行于三级阵地之间,将惠民政策的温暖送达千家万户。(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