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7日电 (记者 周毅)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近日赴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当地已建成“重庆隆平五彩田园景区”,发展“稻+”产业,形成集高科农业、休闲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旅文商融合生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成员在袁隆平院士工作的第一站,探寻水稻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现状,追寻学长奋斗足迹,传承隆平学长的科学家精神,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目前,当地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已建成300亩水稻试验基地和4200亩稻虾种养基地。“从精准插秧的现代农业技术,到农旅融合的产业创新,每一步都凝结着科技与智慧。”在稻田边,水培育稻栽种专家张长伟教授结合专业知识,为同学们现场讲解了彩色水稻选育、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要点。
在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拾万镇副镇长王地生为大家介绍了长虹村水稻产业的发展历程,指出了长虹村目前面临的“稻+虾”模式瓶颈、五彩稻田部分品种显色不理想、稻米品质有待提升等难题。张长伟教授就相关问题提供了改进排水技术、优化水稻品种等技术指导,并推荐引进学院研发的金黄色水稻品种,以解决五彩稻显色问题,提高观赏性,助力农业增效。
实践团成员们也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实践,与当地村民并肩站在水田间对五彩稻田的晚稻品种进行拔苗移栽工作。他们卷起裤管,赤脚踩入泥水中,娴熟地拔除秧苗。
此外,实践团成员们还开展了反诈宣传、乡村振兴走访调研、乡村振兴人才专访等活动。从稻田到课堂,从调研到实践,从感悟到传承,实践团始终牢记“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以袁隆平学长的精神为引领,扎根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在基层一线的躬身实践中汲取成长养分、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科学子,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在强农兴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