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重庆举行“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打造陆海并济的综合物流枢纽”新闻发布会。现场,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颜表示,去年以来,我市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通道枢纽口岸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李颜介绍,我市在拓展通道物流网络方面有明显成果——
今年1—5月,重庆经西部陆海通道货量、货值分别为12.2万标箱、22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15%;重庆枢纽通道联运量6.5万标箱、同比增长22%;中新、中老、中缅等通道稳定运行,在重庆—胡志明、海防、印尼雅加达等3条铁海联运精品航线基础上,再新增重庆—泰国林查班航线,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70个港口。对企业来说,物流效率大幅提升——以新加坡为例,综合时效从20天左右缩短到平均10天。
中欧班列今年1—5月,中欧班列(成渝)预计开行2522列,开行量位居全国前列。开通重庆中亚去程班列图定线路和重庆—阿富汗海拉顿线路,班列运行线路达52条,覆盖欧亚117个节点城市。
航空方面,江北机场国际客货运航线目前已分别达到33条、14条,初步构建起了覆盖欧、美、澳、亚四大洲的国际骨干航线网络。今年1—5月,国际旅客吞吐量87.1万人次、同比增长38.7%,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航空通道。
长江航运方面,成功开辟“重庆港—宁波舟山港”江海直达航线,实现货运海船驶入长江上游内河港口、通过三峡大坝、“渝货”不经中转直接出海等多个历史性突破。比如,重庆华峰化工出口货物“己二酸”从涪陵港直发宁波舟山港,货物不再经上海港中转,直接在宁波舟山港换装海船后出口到新加坡、荷兰等国家,较江海联运方式节约运输时间5天,货物损耗率从原来的0.3%降低到0.1%。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目前,全市加速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通道与产业也在互促融合。目前,我市明确了枢纽港产业园先行区、沿科学大道走廊、沿江产业走廊“一区两廊”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图谱,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出台10条专项支持政策,争取各类中央资金6.7亿元。
截至目前,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已累计签约开工项目218个、总投资1813亿元,在先行区新注册企业143家、到位资金133亿元。针对园区汽摩、通机、农机等产业个性化需求,开行“运贸一体化”定制班列。比如,陆海新通道开行了从重庆—广西钦州—阿联酋迪拜的铁海联运班列,通过采用JSQ车铁路运输与滚装船海运相结合的一站式物流方案,商品车抵达钦州港后货物直接换乘专用滚装船出海,无需拆解重新装箱,提升运输时效10%—15%以上、成本降低8%以上。
此外,重庆还出台了提升国际班列运输时效、优化出口渝车通关模式等服务“渝车出海”保运保畅的“12条”措施,会同长安、长城、赛力斯等车企制订“渝车出海”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2024年助力重庆出口汽车47.7万辆、同比增长29.6%,出口额431.3亿元、同比增长30%。
李颜表示,我市还在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国际物流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市委、市政府已印发《重庆市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实施方案(2024—2029年)》,构建“4656”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即国内国际双向的“四向”物流通道、铁水公空管数“六网”协同流通体系、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集疏运生态链、营商环境、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物流重点领域改革和国际交往等“六项”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实施156个重大项目、9项重大政策、5项重大改革和8个重大平台。
今年重点围绕提升干线、畅通支线、完善末端,提速推进146个集疏运重大项目、年度投资637亿元。主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印发培育从订购到交货的国际物流全链条服务体系实施方案,重点推进贸易、物流、金融“三合一”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依托数字陆海新通道打造政府侧平台,依托国际贸易数字平台和“渝贸通”打造企业侧平台。
加强数智绿色赋能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数字陆海新通道,以智慧铁海联运为小切口,构建了“一码通”贯通服务模式,传统物流场景中企业需携带大量纸质单证往返办理业务,如今通过“一码通”,可实现跨境物流全链条业务流程的线上贯通,压缩办事时间成本,简化操作复杂度,填报单证数量较未使用“一码通”之前减少超过50%,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
同时,通过AI赋能,联合市级有关部门共同构建了AI赋能联合预警机制,通过通道智能体“小陆”算法升级,把物流、产业、经贸各环节串联起来,形成感知、预警、处理、反馈闭环管理流程,让各部门联动起来更顺畅。该机制自上线以来已经成功处理了通关物流、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变动等300多起风险事件,实现48小时处置率超95%、整体效率提升20%。(记者 杨骏 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