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5月24日电(李冰心李雪)5月23日,记者跟随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采访团走进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探访这所扎根西部85载的艺术院校如何以画笔为媒,书写新时代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
作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锋力量,四川美术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文艺方向,构建起“艺术+思政”双核驱动的育人体系,现已建构“以美术学、设计学为两核,以艺术人文、影视动画为两翼,以建筑环艺和艺术教育为拓展”的办学格局,实现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双轮驱动:理论浸润与实践赋能的创新融合
川美独创"艺术家讲思政"教学模式,让艺术创作成为党史教育的鲜活教材。102岁高龄的刘国枢携《飞夺泸定桥》讲述长征精神,庞茂琨通过《彝家新村欢迎您》解码乡村振兴,黄山以《幸福新时代》诠释百年党史,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转化为浸润人心的思政课堂。这种"现身说法"的教学模式,已孵化20余门国家级、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实践维度,学校构建全国首创的"大思政"工作坊体系,将红色基因注入艺术创作。师生足迹遍布遵义革命圣地、酉阳乡村振兴一线、多民族边疆村落,打造出"长征星火·石榴花开""金属工艺传承"等特色育人项目。通过建立红岩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廉洁文化作品展等平台,实现专业技艺与思政要素的深度嵌合,形成"行走的思政课"育人范式。

三维赋能:艺术创造力的时代转化
在国家战略层面,川美深度参与大国形象塑造:设计冬奥会视觉系统、打造"奋进新时代"主题展重庆单元,更与航天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完成登月航天服外观工业设计,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系列任务。这种"艺术+科技"的跨界实践,凸显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担当。

在区域发展领域,学校以设计重构城市美学,通过重庆工业设计中心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升级;同时将艺术乡建辐射至川滇新藏等省区,打造石柱中益乡、酉阳叠石花谷等600余个乡村振兴样本。2023年乡村艺术季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艺术成为激活乡土文化的新引擎。
在社会美育方面,川美构建起覆盖300万受众的公共服务网络:连续21年举办"开放的六月"毕业展,年均开展300场公教活动;2019年启动"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以空间改造、文化讲堂等形式重塑45个社区文化生态;"百年百校百村"美育工程惠及百余乡村,真正实现艺术赋能人民生活。
主题创作:以画笔镌刻时代精神
川美将主题创作作为价值引领的核心抓手,建立"国家命题-人民视角-艺术表达"创作机制。近年来组织20余次重大主题创作,6件作品入选"建党百年美术工程",举办"艺绘新时代"等主题展巡展近百场,吸引超百万观众。师生创作团队深入基层采风,将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时代命题转化为《开天辟地——中共一大会议》等经典作品,构筑起意识形态传播的艺术矩阵。
数据显示,学校年均产出重大主题作品200余件,建成重庆市首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相关经验获教育部典型案例表彰。这种"创作即育人"的模式,使学生在参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中淬炼家国情怀,近三年毕业生投身基层美育工作者增长37%。
从教室讲台到乡村振兴现场,从航天设计室到社区美术馆,川美正以"艺术+思政"的双螺旋结构,重构新时代美育范式。这所西部艺术殿堂,用画笔连接历史与现实,以美学回应时代之问,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书写着艺术院校的使命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