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市大足区:以“暖万家”教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2025-05-24 16:19:24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5月24日电 (李冰心 李雪)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5月23日,记者跟随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采访团走进重庆市大足区,探访这座“石刻之乡”如何以“暖万家”教育理念破解城乡教育均衡难题,为人民幸福生活筑牢教育根基。

图为大足区珠溪镇中心小学建成投用。大足区教委 供图

  作为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育试验区,大足区瞄准“大足教育暖万家”目标,持续深化“教共体”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用好评价改革“指挥棒”,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有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教育向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迈进。

  持续深化“教共体”建设,激活优质资源“辐射力”

  近年来,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0亿元,新增校地面积553亩、优质学位1.3万余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100.8%、98.2%、100%,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图为重庆市双桥中学建成投用。重庆市大足区教委 供图

  该区创新构建“政府统筹、教委主导、名校引领、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管理互通、师资互派、研训联动、项目共研、质量共进、文化共建等方式,打造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具有规模优势的一流“教共体”。目前全区已成立“名校+”紧密型、联盟型教共体共17个,成立“高中+”贯通型教共体共5个,覆盖百余所学校,惠及万余名学生。其中,大足一中引进巴蜀中学、南开中学,大足中学引进巴蜀中学,田家炳中学引进重庆八中,双桥中学引进西师附中。这些学校充分利用名校资源,探索创办“名校双师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异地同堂,呈现原汁原味的名校课堂,做到“同上课、同教师、同教研、同作业、同教材、同教辅、同考试、同讲卷”。

  此外,大足区充分发挥八个学区的协调作用和教共体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建立学区智能研修平台分中心。通过在线研讨、案例共享等数字化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名校引领-区域联动-校本实践”的良性循环。这种立体化教育生态,正持续释放优质资源的“乘数效应”。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按下城乡一体化“加速键”

  大足区以数字技术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高效配置,扎实推进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搭建了体系完备、场景丰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与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实现互融共促。

  大足区教委成立大足智慧教育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本地特色的“大足教育”电视端教育栏目。通过电视媒介连接城乡,为全区超过12万名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优质教学资源。依托智能研修平台,大足区还建立了区级的研修资源库。在20间AI录播教室和305间常态录播教室的支持下,目前已累积了304份教学视频、2251份课件、881份教案,形成了一个“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资源生态链,实现了城乡教师在“一朵云”上共享资源、共同授课。

  此外,大足区通过技术手段重构了教研场景,从“专递课堂”到“双师协同”,从“线上磨课”到“AI评课”,实现了教研活动的创新。在“AI评课”场景中,平台自动生成的“教学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将备课时间缩短了40%。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使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加广泛和公平地惠及全区的人民。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绘就人人出彩“新画卷”

  大足区打破“唯升学率”的单一评价标准,依据城乡差异、办学条件等因素,将学校划分为2类幼儿园、3类小学、2类初中、1类高中,制定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如海棠幼儿园以“森呼吸”课程打造自然教育特色,宝顶实验小学依托石刻文化开发《石刻小导游》课程,中敖小学以非遗课程赋能乡村教育,均成为国家级、市级特色示范校。全区建成国家级体育特色校73所、市级艺术特色校9所,开发科技类、体艺类课程300余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用心做教育,全力谋发展,办“暖万家”的教育,这是大足教育的精神,也是大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体会。未来,大足将继续强化全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城乡学校共进共赢,加快推动义务教育全面优质与高位均衡发展,努力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盼,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

【编辑:罗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