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5月24日电(李雪)5月21日,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深入重庆理工大学,探寻该校怎样凭借产教协同之力,以"渝车"产业为支点,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打造"教育出海"创新模式。
2024年11月10日,由重庆市教委指导、重庆理工大学主办的“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渝车出海之柬埔寨专场活动”举行,这场活动汇聚中国和柬埔寨的30余家高校与企业、1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会上,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发起的“面向‘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共同体”诞生。
在共同体的框架下,成员单位在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与海外利益维护、国际发展战略等多个关键领域定期沟通讨论。在共同体的牵引下,重庆理工大学与赛力斯集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理工大学依托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平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如柬埔寨、匈牙利等多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
此外,重庆理工大学与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签约活动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测试技术创新论坛在两江校区举行。双方共建热管理联合实验室,推动校企合作升级。

在智能驾驶、能量管理、整车热管理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学校与合作伙伴并肩作战。他们共享技术成果,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同时,针对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需求,制定渝车品牌及电驱、电控、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研发方案。通过深入调研和技术研发,让产品契合当地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为实现“教育出海”,重庆理工大学成立教育研究中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教育研究中心。向共建国家输出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涵盖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当地环境、政策等开发课程与实践项目教学资源,输出“重庆模式”。同时搭建数字平台,提供数字课程与资源共享。过去一年,建立《国际市场营销》双语产教融合课程1门,开发案例集1个。
在产教融合特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重庆理工大学依托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等资源,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建设和运行相关专业,增加国际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留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在整车热管理等方面建立汽车出口人才培养机制,每年不定期开展培训。
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渝车出海”产教协同建设项目,以“渝车”为依托,以产教协同为助力,在搭建合作桥梁、深化技术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成效显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