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涪陵榨菜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
2025-04-13 11:36:17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4月13日电(记者 贾楠)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作为区域品牌的涪陵榨菜以“非遗密码+现代智造”的双重基因强势登榜。

图为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截图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截图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碟诞生于长江之滨的“国民小菜”,以百年传承的匠心工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走进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关于榨菜源头的“记忆”便从这里打开。1898年,涪陵商人邱寿在下邱家院开设作坊,将青菜头剥皮去筋,用竹篾穿起上架晾晒,在江风中慢慢脱水。半干后,收进瓦缸加盐腌制,再用木箱压榨去盐水,拌料装坛发酵。五六个月后,嫩脆鲜香的菜便腌制成功,他将此腌菜取名“榨菜”,这便是“三腌三榨”工艺的由来。

  在涪陵区江北街道的万亩青菜头种植基地,清晨的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这正是制作传统风脱水榨菜的最佳时机——菜农们将青菜头串成“菜龙”悬挂于长江两岸,借助独特的气候,让江风带走60%的水分。这道传承百年的工序,造就了涪陵榨菜特有的柔韧口感。

  在涪陵榨菜集团的智能化车间,科技与传统正在谱写新篇。首台榨菜智能剥筋设备问世,它成功攻克了榨菜“剥筋难关”;采用“栅栏保鲜”技术,包括香辛料天然保鲜、充氮保鲜、巴氏杀菌和铝箔锁鲜等手段,全面取消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使用;精密的多头称秤系统替代了手工装袋,使得每袋榨菜的计量高效而精准。

  在涪陵人的努力下,“青疙瘩”变身“金疙瘩”,涪陵榨菜从长江边的农家小菜碟成为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比肩的“世界三大名腌菜”。

  在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勾勒出完整的产业图谱:上游73.5万亩青菜头种植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亩均增收1200元;中游20家龙头企业构建起从育种到深加工的垂直链条,2023年涪陵榨菜产销成品榨菜51.28万吨,销售收入53.14亿元;下游3000家经销商网络覆盖全国,电商渠道年增速明显。

  在重庆飞往全国的航班上,一袋涪陵榨菜开启味蕾,这道佐餐美食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为旅途中的人们带来全新体验。涪陵榨菜还远销日本、加拿大、英国、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领跑产业的又一颗新星。

  涪陵区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培育青菜头新品种,开发休闲榨菜、健康榨菜、榨菜酒、榨菜酱油等新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涪陵将通过平台搭建、标准认证等举措促进产品扩大出口。 

  “榨菜是涪陵的‘金字招牌’,是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形象代表。”涪陵区委书记黎勇说,涪陵区将用好占地1.5万平方米的榨菜历史记忆馆,构建集文化传承、标准输出与跨境贸易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中枢。通过加快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龙头企业将发挥“头雁效应”,串联起从原料种植到智能生产的全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将千年腌菜文化输往全球餐桌。

  此次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录,恰是涪陵榨菜以地道中国味演绎守正创新辩证法的生动诠释。当百年窖池的腌渍智慧碰撞智能制造的精微刻度,当巴渝山水的物产基因跃升为全球餐桌的文化符号,这包方寸之间的榨菜,已然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进阶的时空切片。(完)

【编辑: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