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12日电(曾理)12日,在第三届两江疼痛诊治与康复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强调指出,疼痛的慢病防控非常重要,需要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特别是要前移到社区,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第三届两江疼痛诊治与康复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疼痛诊治联盟、西部疼痛专科护理联盟共同主办,陆军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共同承办。本次大会汇聚国内疼痛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旨在共同探讨疼痛医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推动相关技术普及,倡导和实践疼痛积极预防、科学诊治、主动康复、精心护理的新理念。
会议包括“疼痛诊治与康复学术研讨会”“慢性疼痛规范化管理培训班”“疼痛诊治与康复技能培训班”“脑卒中康复研讨会”“社区疼痛与康复治疗学组学术研讨会”“超声引导下精准疼痛治疗培训班”等学术交流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神经调控技术在难治性疼痛中的应用、癌性疼痛治疗进展、慢性疼痛神经调控治疗新进展、运动损伤的康复、慢性疼痛的人文护理等临床治疗的前沿进展进行学术交流。
学术大会主席、新桥医院疼痛与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勇介绍,疼痛是与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一样重要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常见的慢性疼痛有: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等,长期的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学术大会共同主席、西南医院疼痛科主任崔剑指出,慢性疼痛影响公众身心健康,但同时公众对慢性疼痛相关知识认知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部分人群选择强忍疼痛并对早预防的管理方法存在认知短板;另一方面,医疗人员接受的疼痛管理教育不足,各级医疗机构疼痛科设置比例较低,慢性疼痛诊疗能力亟待提升。
学术大会共同主席、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疼痛科主任王伍超指出,目前疼痛管理仍是一个存在多种认知短板的领域,科普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于专职疼痛诊疗的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推广疼痛慢病管理的科普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才能使“无痛中国”真正落地。对患者而言,居家周边的社区医疗机构和药房能提供的便捷诊疗服务,才能为疼痛患者病程中提供连续关注并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