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名师组团“送教”西藏昌都 留下“新机遇、原动力、教育家精神”
2024-07-28 15:25:51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28日电 题:重庆名师组团“送教”西藏昌都 留下“新机遇、原动力、教育家精神”

  中新网记者 刘贤

  2024年是重庆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7月中旬,重庆20余位名师专家赴西藏昌都送教。如何提高昌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期5天的活动里,名师专家们通过入校讲课培训、调研、指导等行动,留下了自己的答案。

  刘雅林:数字化机遇可助昌都教育“跨越式发展”

  送教活动的首场主旨报告,在昌都市教育局举行。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雅林以《教育数字化与未来教育》为题,介绍了教育数字化的规划和内涵、智慧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未来教育趋势等内容。他强调,数字化背景下,学习将逐渐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单纯的班级讲授学习方式将逐渐被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所取代。学校学习要给所有人带来成长和体验的快乐,而不仅仅是胜负优劣;要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的能力。

图为刘雅林作主旨报告。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图为刘雅林作主旨报告。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为何选择“教育数字化”一题向昌都教育系统作报告?刘雅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是教育领域的新赛道,带来了塑造新优势的重大机遇。昌都地区以前教育水平偏弱,如果抓住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就能够克服短板、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昌都是否具备数字化的教学条件?刘雅林说,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99.5%的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建成。其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现有资源8万余条。从此次送教活动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昌都学校的硬件条件不差,只是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需要干部和老师转变观念意识,并提升相关专业水平。

  如何持续性地帮助昌都地区学校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庆育才中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要传承和发扬教育家精神,帮助昌都地区的学校培养老师和干部。”刘雅林说,例如,昌都的老师干部到育才中学跟岗、学生来参加夏令营;育才中学老师干部到昌都现场支教;育才中学的行知空中课堂等网络课程向昌都地区师生免费开放等。

  “未来,教育援藏要更多倾力于智力帮扶。”刘雅林强调,最重要的是培训昌都地区的干部和教师,因为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后,才能更科学有效地改变学生。

  马宏:为一线教师输入教育的“原动力”

  始建于1951年的昌都市实验小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

图为马宏作主旨报告。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图为马宏作主旨报告。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为昌都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带去了重庆名师送教专家团的第二场主旨报告《让理想与热爱成为教育的原动力—— 一线教师的可为和能为》。

  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地基,基础教育的提质扩优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用奋斗诠释初心,用专业承载使命”,从而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巴蜀小学校作为重庆的历史名校,有20多年市内外牵手帮扶经验,近几年更是越来越深入而常态地走进边远地区调研,链接和共享巴蜀优质的教育资源。针对老师们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成长困惑——内驱动力不高、能力不够、缺乏成果实效等,马宏梳理多年实践所得,提炼出系统化的行动路径,让教育家精神活在一线教师的日常中。

  马宏首先从意愿谈起,强调“我愿”是老师们努力作为的前提,“热爱是一切事情最大的动力”;然后从专业发展能力切入,细致解析怎么上好每一堂课,修炼“我能”的内功本领;最后从成长思维角度谈如何形成“我有”的教学成果,找到教育人的专业自信,不断成长。

  在场的昌都实验小学老师们认真倾听,时不时地记录。嘎迪老师告诉中新网记者,最触动自己的是讲座中“我愿”的这部分,这个理念也能很快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教育教学以爱为前提的话,老师学生都不会累”。嘎增老师也颇为感慨地总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老师们再怎么讲,孩子也不会听。

  “让理想与热爱成为教育的原动力。”马宏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是经过调研了解后,她想分享给昌都教师们的,让大家知道一线教师有哪些可为、哪些能为。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最大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支撑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重庆名师送教,就是要以点点滴滴的真实行动,激发双向奔赴的教育人的良善初心和责任使命,助力昌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和学生的成长。

  李龙梅: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大”特殊教育“容量”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小众种类,但又比普通教育‘容量更大’,承担的使命更重。”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龙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很多人以为特殊教育学校就像福利院一样,看着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就行。但孩子们过了18岁,离开学校后靠谁?“特殊教育的使命是影响塑造残疾孩子,让他们学会思考,进而学会本领,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它包含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容量很大,使命更重。”

图为李龙梅分享教育家精神。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图为李龙梅分享教育家精神。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23年的特教经历让李龙梅深深地知道,“教育是改变残疾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特教学校如果不能教授成人成材的本领,他们很难在其他地方学会。如何让处于偏远地区的特教老师坚守岗位,并把残疾孩子培养成材?李龙梅认为:“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所以在此次送教活动中,她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题,向昌都的特教老师们分享教育家精神,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扎根在特殊教育领域”。

  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李龙梅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奋斗史徐徐道来:夺得啦啦操世锦赛残疾组别亚军的佳绩背后,是一个视障孩子身边站一位老师、手把手地教练;没有一位专业的跳绳教练、游泳教练,泳池是在网上花1万多元买的塑料的,但拿了全国级、重庆市级的奖牌;老师们备课时根据孩子们的需求设计教案,一个班14个孩子,学习能力可能要分三四个层次,老师就要设计三四种方案……

  “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教育家精神。”李龙梅说,其思想内涵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即职业认同感、专业获得感、事业幸福感。教育,更是养育;教师,也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朋友、服务人员,要陪伴支撑学生,让他们最终成长、成材。要正确看待孩子们的成功,只要他们离开学校后能养活自己,能打电话给老师说“我谈恋爱了”“准备结婚了”“孩子生了,很健康”……这样就很好了。

  李龙梅表示,接下来会尽己所能帮助昌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如,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可以对昌都特校老师进行通用盲文培训,解决视障孩子的教学问题。重庆还有约40所特殊教育学校,涉及各类特教资源,都可以调动起来,为昌都特教老师提供帮助。

  国家和社会没有很多量化指标来考核特教人,那特教人靠什么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李龙梅最后说:“靠的是教育家精神所说的‘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宏道追求,拯救人的灵魂。”

  20余位专家名师深入昌都市县 精准帮扶覆盖各学段

  刘雅林、马宏、李龙梅三位专家的讲座,只是送教活动的一个侧面。此次送教活动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指导,重庆市第十批援助昌都项目建设管理指挥部主办,昌都市教育局协办,重庆昭信教育研究院承办,送教对象覆盖昌都市市区、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各学段(含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重庆昭信教育研究院还向昌都市教育局捐赠了儿童体质健康智能检测仪、中小学科学教育器材、《励生涯》教材。

图为重庆名师赴昌送教专家团合影。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图为重庆名师赴昌送教专家团合影。 昭信教育研究院 供图

  送教采用“1+3”方式进行。“1”是常规送教,即专家主题讲座和名师名校长入校调研及指导,着重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提升。“3”是把握学段特点,跟进学段热点,切入刚需重点,开展特色培训,即:在幼儿园开展“体教融合”指导,着重儿童健康成长;在初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点燃高原孩子的科学梦;在高中开展生涯规划等指导,提升学校及教师能力。

  7月11日,简短的2024年重庆名师赴昌送教活动启动仪式后,重庆市渝中区实验幼儿园书记、园长王雪怡,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助理、重庆市特级教师付登超,重庆市南岸区玛瑙学校书记、校长杨晓红就启程,奔赴距离昌都市区7小时车程之外的芒康县,为当地学校带去“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下幼儿园课程融合育人新样态”“新课程新课标引领下的校本研修组织与实施”“开展‘五色党建’行动,描绘‘本心教育’画卷”等主题分享和专题讲座。

  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参加送教活动的重庆南开中学总校长田祥平也前往察雅县,为当地学校带去专题讲座《专业精神和专业样态——教师与教师的课》。一同前往察雅的还有重庆市大渡口幼儿园党总支书记、重庆市特级教师赖天利和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肖其勇,分别进行“幼儿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小学教育论文写作的问题与策略”的讲座。

  刘雅林结束首场主旨报告后,稍事休整,就与重庆市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书记、园长庞青和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党委书记刘玉霞一起前往类乌齐县,入校调研指导。庞青为类乌齐幼儿园带去专题讲座《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保教结合》。刘玉霞则以《永怀教育生活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为题讲课。

  在昌都市区,送教内容分了多个方面。在学前教育阶段,九龙坡区铁路幼儿园书记、园长李云竹的主题分享是“健康小火车、天天动起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践行体教融合理念;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主任黄文江分享主题为“运动与健康优势打造”“孩子成长的秘密”,并对昭信教育研究院捐赠的体质健康设备进行使用指导。在初中、小学阶段,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小学科学教研员曹雷的分享主题是“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小学科学教学策略”,重庆市科技融合教育学会赛事负责人代建对昭信教育研究院捐赠的科学教育器材进行“学生社团课器材实操指导”。在高中阶段,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勇解析“新高考新机遇”,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赵渊博进行“遇见最美的自己——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分享,共同诠释“新高考及生涯规划”专题。

  2024年重庆名师赴昌送教活动虽已结束,但送教的学校之间已建立起联系,“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如同30年援藏,是一批又一批援藏人的接续奔赴。

  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表示,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庆名师送教入昌项目充分发挥了名师专家们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讲座、‌示范课、‌联合教研等多种形式,给昌都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下一步,‌将继续落实重庆援藏有关“培养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打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多措并举,‌精准帮扶,以“提高昌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昌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努力打造教育援藏工作标志性成果。(完)

【编辑:杨梦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