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寄生虫“钻进”2岁男童大脑 医生为男童“治虫”
2024-07-05 15:34:47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5日电(贾楠 黄飞虹)近日,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道谢。

  2024年5月,2岁的患儿小明(化名)因“精神萎靡,乏力10天,间断发热2天”被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住院后,检查发现患儿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达22%,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神经内科医生怀疑患儿脑内有寄生虫感染,因此进一步做了脑脊液及头颅磁共振、胸腹部CT等检查,并且检测患儿血液及脑脊液的寄生虫抗体。

  与预计的一样,患儿的血液及脑脊液囊虫IgG抗体阳性,由神经内科独立开展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也发现了很多嗜酸性粒细胞,都高度提示患儿患有脑囊虫病。

  神经内科李秀娟副主任介绍,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引起的疾病,脑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之一。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病,可造成严重的临床损害,是引起继发性癫痫的常见的原因之一。进食含猪绦虫幼虫的生水或未煮熟食物后,幼虫就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

  于是医生给予患儿口服吡喹酮驱虫治疗。治疗1周后,孩子体温稳定了,精神也逐渐好转。

  但在对孩子进行复查后发现,孩子的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不降反升,脑脊液相关指标明显恶化。

  为了寻找到确切的病因,给予孩子最好的治疗方案,神经内科多次进行科内疑难病例讨论,也积极组织感染科、放射科、药学部进行全院多学科会诊,并查阅国内外文献。

  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小明的情况虽然罕见,但的确有个案报道,治疗脑囊虫病时可能出现脑脊液相关指标恶化的表现。

  为进一步印证孩子的病因,神经内科再次进行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脑脊液里增多的细胞仍然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这一特殊的改变仍高度提示寄生虫感染。于是,医生们确定患儿为脑囊虫病。

  经过医生的治疗,3周后患儿来院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颅内病变、脑脊液、肺部病变均基本恢复正常,脑脊液里嗜酸细胞也基本消失,血和脑脊液的脑囊虫抗体也完全转阴。(完)

【编辑:何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