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办公室旁的几个小房间,白天是老年人的课堂,晚上是孩子们探索兴趣爱好的“少年宫”。在两江新区礼嘉街道的多个社区,都有这样“小而美”的社区学院。
据统计,至今,礼嘉街道已有8000多人加入社区学院,学技能,交朋友,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价值和乐趣。
社区学院何以吸引这么多居民?他们学到了什么?5月20日,记者来到礼嘉街道,进行打探。
白天老年人修身养性,晚上孩子们学才艺
“你握笔的姿势,还需要调整,像这样……”
5月20日上午,在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学院的书法课上,年过八旬的社区居民袁清笃正在手把手地指导几位退休的书法初学者运笔练字。
“袁老师耐心好,不厌其烦地讲解,而且从来分文不收,义务教学。”一位学员举起大拇指点赞。
“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我热爱书法,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书法。”袁清笃告诉记者,他自小热爱书法,多年苦练后,不仅双手都能执笔,还能口含毛笔写书法作品,曾经到武汉等多地义务普及书法知识。
从老家武隆搬到富安社区后,袁清笃又活跃在社区学院。如今,富安社区养老服务站外悬挂的书法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他手。
“社区学院让大家走到一起,共同切磋,是个好地方!”袁清笃说。
到了5月20日晚上,一堂面向少年儿童的语言课又在富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讲了。8名小学生“学员”排成一列,从手持话筒的姿势学起,目标是要成为合格的小主持人。
社区学院这样的安排,被大家戏称为“白加黑”“老加小”。富安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室,又能覆盖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让社区学院容纳更多居民。
学习中增进感情,天南地北相处成“一家人”
目前,富安社区的社区学院开设了面向老年人的舞蹈、走秀、声乐、太极、手机摄影、视频剪辑、中医保健、朗诵、书法等9门课程,共23个班级;以及面向少年儿童的“家门口的少年宫”,开设语言、美术、硬笔书法、机器人编程四大类艺术课程。
在礼嘉街道嘉宁社区,同样有丰富的课程。5月20日上午,伴随着歌曲《绒花》的旋律,社区学院舞蹈三班的学员们跟着老师翩翩起舞。
“全班有32个同学,来自天南海北,现在都成了朋友。”舞蹈三班的班长张晓卫今年66岁,仍然保持着挺拔的身姿。她说,同学们大多来自社区附近的小区,其中不少人和她一样,是从别处迁居来照看孙辈的。
张晓卫原本住在沙坪坝区,大约6年前跟随子女搬到嘉宁社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让她有些苦恼。后来,她发现在老年大学(即现在社区学院的前身)可以上舞蹈课,便立刻报名成为了学员。
经过几年苦练,张晓卫已经成了舞蹈班的骨干之一。而舞蹈班也成了社区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现在共有5个班,学员上百人,年龄普遍在50岁至60岁之间,年龄最大的学员超过70岁。
这100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如今相处成了“一家人”。练舞之余,大家还会自发组织课外活动。“以前就算成了邻居也感到彼此很陌生,现在通过社区学院,大家都成了好朋友,关系亲近多了。”张晓卫感慨。
将扩大场地,助力基层治理提升效能
居民们从陌生变亲近,扩展了爱好,身心更加健康,但这还不是社区学院全部的价值。富安社区和嘉宁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告诉记者,通过社区学院,基层治理也提升了效能。
“我们社区附近多数是商品房小区,居民彼此之间并不很熟悉。过去,社区主要靠楼栋长来联系居民。现在只要在社区学院的班委群招呼一声,班委们就会把通知传达到各个班级,学员们再告诉家人。”
嘉宁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如今社区大小事都能很快传达到居民身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也能迅速反映到社区,双方交流更顺畅,矛盾化解、纠纷协调等更加高效。“如今,居民们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需求,还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有着追求。通过社区学院,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生活质量更高。”
富安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围绕托育、幼教、助老、文化、体育等居民聚焦关注的民生实事,先后开设了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家门口的少年宫、家门口的托育园、亲子体育和青少儿文化实践营等五大社会服务项目。现正依托两江新区“文明实践·兴趣两江”活动项目,将上述服务项目有机融入社区学院。
礼嘉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把两江新区推出的“居民兴趣小组服务一件事”应用作为重点任务推进,以数字技术赋能兴趣小组,打通社区、街道、区级三级兴趣服务小组资源,充分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场地、专业师资、社会贤达力量等资源,将宣传教育工作与居民兴趣小组活动融合,不断增强群众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