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上午,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一间画室里,11位学员专心致志跟着老师冯小玲临摹油画《浪漫的海滩》。“不着急,不着急,我们从帆船开始,先构图……”在冯小玲的耐心引导之下,学员们的创作也渐入佳境。
73岁的尹必芝学绘画1年多了,她说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还参加了社区举办的画展,心中自豪满溢。“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她总是这样给自己打气。
在两江新区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诗歌沙龙社团,26岁的学员简媛将所学“变现”:在不久前的公司活动上,她锻炼出的好口才轻松驾驭主持人角色,同事们都为她点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文化、艺术、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美好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如何实现满足“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两江新区在全市首创“兴趣两江”居民服务项目,试点通过开设“社区学院”,引导居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等个性特征自主分组建立社团,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定制服务,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试点两年来,两江新区依托“社区学院”开设的“兴趣课堂”深度链接居民,构建起兴趣、培训、活动、展示、评价一体化的服务闭环。
兴趣聚拢居民
“订单式”开班,搭建群众精神家园
“我们街道有大量农转非居民、公租房居民,如何把他们凝聚起来?没有文艺特长的人也有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供给怎么增强?社区可不可以从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变成精神家园?”康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斌坦言,这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作为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最早的混合型社区,由农转非、老街旧城拆迁安置户、购买商品房迁入户三类人群组成。在逐步完善居民养老、托幼、安全等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居民的文化、艺术、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如何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的群众精神家园?经过综合研判,两江新区决定以居民的共同兴趣爱好为突破口,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开设“兴趣两江”“社区学院”,并在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和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开展试点。
“社区学院”第一要务是聚人气、升热度。
两江新区给出的方案是“投其所好”,发动居民自己定制兴趣社团课程表,并据此提供“订单式”服务。
康美街道先后12次深入金竹苑社区的小区、周边园区,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讨论、街边随访等形式,对居民是否支持兴趣班、需要开办哪些兴趣课程、对课程有何期待以及社区有多少文艺能人、群众有哪些兴趣爱好等17个问题展开问卷调查。
一时间,“社区兴趣班”成为金竹苑的热词,居民的“兴趣订单”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社区。在广泛调查摸底、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金竹苑社区建立了艺术、体育、科技、文化、便民服务5大社团联盟,下辖巧思手工、启迪智慧、碗碗茶闲聊、“快乐节拍”非洲鼓、创客等34个社团。同时建立由康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社团联盟总指挥、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副总指挥、5大社团联盟盟长和34个社团团长为指挥员的工作专班,确保周周有课程、月月有活动。
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则通过小院议事、真情走访等调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问卷调查,让居民自己制定“课程表”,组建了太极拳、快板、腰鼓、象棋、绘画、音乐、舞蹈、手工编织、走秀等11个社区兴趣班。
为了给“社区学院”提供学习场地,处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关键期的邢家桥社区,还想方设法整合各类阵地资源,确保顺利开课。
重庆日报记者在邢家桥社区见看到,绘画、象棋、手工编织班上课是在一个30多平方米的街边门市里;舞蹈、走秀、音乐班课程在过去辖区工商所搬走后的办公场地开展;快板、腰鼓班课堂设在小区院坝一块空地;太极拳班学员太多,人和街道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在街道广场、桂花树下上课……
“我们这里基础条件有限,但社区尽最大努力支持我们发展兴趣爱好,人情味很浓。”73岁的尹必芝和71岁的尹必珍既是姐妹,也是绘画班、音乐班、手工编织班的同学。她们说,大家画画所需的颜料、画板、画笔均由社区提供,自己没花过一分钱。“我们每节课准时参加,每天乐享其中,真是越学越年轻,有种重回青葱岁月的感觉。”两姐妹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笑容满溢。
邻居成了同学
“家人式”互助,情感纽带让陌邻变睦邻
一个竹筒、一根竹竿,就地取材制作的竹节成为舞蹈中的节奏道具——居民何开碧自编自导竹节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她还带领舞蹈队前往北京参加全国舞蹈赛事,一举斩获大奖。
17年绘就3000余幅唐代仕女图,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变出”惟妙惟肖的图画,居民范平的绘画作品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展出,还被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永久收藏。
79岁的彭应贵,16岁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戏曲训练班,师从宋桢柏、刘天振等名家,学习音乐理论创作,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在川剧中。1993年退休后,他便开班讲学,培养新人,致力于普及川剧。
……
这些藏在辖区的文艺达人,在问卷调查和邻居力荐后“浮”出水面。
为打破以往社区活动“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难题,试点街道、社区除邀请国家一级太极教练等专家级老师进行授课指导外,还挖掘出一批辖区内热心公益、拥有特长的社区志愿者,建立师资管理团队,让本土能人志士服务本土居民。
如今,热爱文艺又热心肠的何开碧创办了竹节舞、太极拳、腰鼓等多个社团,老伴在民乐社团拉二胡,女儿张丽玲也在她的影响下创办“起舞榕树下”社团,教授水兵舞。
范平是剪纸绘画专家级人士,被附近多个社区邀请向居民授课。
彭应贵的新派渝剧课堂正式在社区开课,学员中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从沙坪坝等地慕名而来的爱好者。
身边人担任老师,促使居民参与度更高,不少居民也由“观众”变成“主角”。
12月18日晚,金竹苑社区广场上,大妈大姐们跟着年轻的“小老师”刘甮君学习时下流行的网红舞步。
23岁的刘甮君是市内一所学校的舞蹈老师。因为妈妈、姨妈时常在康美街道剪纸班上课,她也毛遂自荐,每周一晚上固定来教阿姨、姐姐们跳舞,以“00后”独有的热情与活力,为这项传统休闲方式赋予新的活力。
1个多小时教下来,刘甮君满头大汗。她告诉记者,自己把到“社区学院”教舞蹈课当作健身,再加上比她年龄大得多的“学生们”很关心她这个小妹妹,她觉得很有成就感。“上次我跳热了拿起矿泉水就喝,旁边的阿姨拉住我说,这么冷的天要喝温热水。说着就要拿她的保温杯倒水给我。”刘甮君感动地说。
12月20日,金竹苑社区非洲鼓社团学员们穿上红马甲、背着非洲鼓,又走进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人表演节目。
这个社团有不少老人和残疾人,学员们对于这个群体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感同身受。于是,每周关爱老人、残疾人被纳入他们的“课外活动”。
在试点街道、社区,“社区学院”已不单纯是社区兴趣活动,而是以兴趣为纽带,织密友好互助网络,将过去游离松散的个体,团结成乐于行善、解难帮困的志愿者。
“由于共同兴趣爱好,大家天天在一起上课、一起耍,邻里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彼此更亲热了。”71岁的非洲鼓社团学员陈启惠住在金竹苑社区十几年了。她说,过去邻里之间要么关上门、谁也不认识谁,要么磕磕碰碰,拌嘴怄气。而现在,在共同的学习、排练、比赛中,大家增进彼此交流,小矛盾都一笑而过。
邢家桥社区合唱班班长孟吉伦的老伴前一阵出车祸伤势严重,班里的同学不仅自发给他捐款补贴医疗费用,街道和社区干部还时常上门去看望他和老伴,帮他照护打打帮手。孟吉伦说到这些,眼眶红了又红。
熟人成为榜样
“明星式”引导,正向激励唤醒内生动力
76岁的康美街道民乐社团团长刘明忠最近正组织学员抓紧练习,争取在2024年春节的“康美印象”年终盛典中拿到一个登台名额。
2023年春节前,“康美印象”发出节目征集令,在“社区学院”磨砺了1年多的各社团摩拳擦掌,都希望登上高大上舞台,向邻居们展示自己的才艺。
最后民乐社团的节目落选了,刘明忠心有不甘,找到街道领导继续争取,“我们保证刻苦练习,衣服自己买,伴奏自己弄!”
演出当天,民乐社团带来的《四渡赤水》作为暖场节目点燃气氛。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大爷们穿着白衬衣,动作整齐划一、精神头十足,引得观众掌声如雷。
“以前社区有活动,往往要发小礼物居民们才愿意来。现在他们主动来、争着来,‘社区学院’让基层治理找不到人的问题迎刃而解。”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鑫从2008年社区成立就在此工作。她记得社区成立初期,想组建一个50人的合唱队参加街道比赛,一两个月间换了几拨人,勉强搭起来的队伍人心不齐、效果不好。现在准备一场节目,社区只需要发一个通知,可以说一呼百应,半天时间就能凑齐一台时长三个小时、质量颇高的演出。
在邢家桥社区中心地带,有一个由居民们共同管护、生机勃勃的“生态花园”。12月19日,当天的“值日生”陈重徽在这里浇完水,又细心捡走花坛里几片落叶。“我们把这里当做‘孩子’,发了几朵花、落了几片叶,我们都了如指掌。”陈重徽说。
这块“生态花园”前身是一片违章搭建地。邢家桥社区链接艺术家资源,精心设计修整为“生态花园”。艺术团队完工后,由60名“社区学院”学员组成的生态花园先锋志愿者进场,他们分工明确,按时浇水,时时清点,共同维护身边的“小而美”。
“各种社团和兴趣班的居民们平时学在一起、乐在一起,有事时自然能干在一起,主动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对此感受明显。她说,“社区学院”对居民形成了强大的正向激励,而这种激励又“点燃”了居民向美而行的内生动力:试点街道、社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演;社区为学业进步的居民办画展、摄影展、手工艺展,学习成效在街道、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上呈现,促使居民从“跟学”到“乐学”……
两江新区还对“社区学院”中涌现的突出志愿者建立志愿积分兑换奖励机制,将其纳入社区“千人故事”“两江榜样”等典型选树候选库,构建起兴趣、培训、活动、展示、评价一体化的服务闭环。
如今,在“社区学院”学习优异的居民,已成为学院老师或者社区贤达,成为基层治理的带头人。居民的“家园归属感”“社区认同感”显著提高,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根深蒂结。
作为一名老党员,被同学温暖以待的孟吉伦会在合唱班开班前,给同学们讲几分钟近期的惠民政策、新举措,让大家情绪饱满地进入练唱环节。尹必芝有次家中有事,上美术课晚到了,冯小玲就耐心“开小灶”等她画完,下课已经是晚上6点多,“我们社区有这么好的美术老师,住在这里太幸福了!”
对尹必芝的赞美,冯小玲却自谦道:“大家是邻居住得近,我晚一点回家没事的。”
两江新区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兴趣两江”正在建设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化赋能后的“社区学院”将在两江新区全域推广,实现质效跃升,基层治理活力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