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9日电(张婷婷)“社区学院开起来了,课程丰富的很,感兴趣的居民朋友,一起前去报名。”“茶艺、唱歌、跳舞等都有,大人小孩都有合适的,家门口就能学东西。”……在重庆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各社区的小区群、友邻群以及口口相传里,“社区学院”成为热词,上百个兴趣社团学员不断增加。
依托两江新区“文明实践·兴趣两江”活动项目,大竹林街道现已成立社区学院,围绕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便民服务5大社团联盟,开设百余个社团,吸收团员50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学院还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川江号子、川剧等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非遗、太极拳、舞蹈
兴趣社团百花齐放
作为大竹林街道社区学院上百个社团之一,紫竹苑川江号子社团别具特色。川江号子是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课堂上,在川江号子传承人蔺承新专业的指导下,居民响亮又富有感情的川江号子声将大家的思绪拉到江边。
“川江号子是劳动者的歌曲,我作为传承人,在大竹林街道社区学院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展示的平台。”蔺承新介绍,在街道社区学院的支持下,他在人和小学、紫竹苑社区分别打造川江号子展厅和研学工作室,还策划创作小学及成人的表演传承教程,多次参与各类演出。
社区学院开设好了,如何长效有序运行?如何吸引居民的喜爱和加入?对此,大竹林街道有自己的“秘籍”。
面向居民开设,居民的兴趣爱好是关键。为此,大竹林街道通过线上摸排需求、实地调研需求、反复论证需求,精准描绘好社区“居民兴趣画像”,并针对性开设有太极拳、紫竹民乐、茶艺、紫竹声声合唱、童心乐民族舞等社团。

打造好大竹林“特色品牌”,既能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又为各社团提供学习和参考标杆。每个社团联盟聚力打造1-2个“特色品牌”社团,每个社团打造1-2个精品节目,实现一团一品,一团多品,逐步扩大社团辐射力和影响力。
“从社区学院出发,居民可以将学习成果展现在街道甚至更广阔的舞台。”大竹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手把手教学到各级舞台展示,大竹林街道社区学院将为各社团搭建展示风采的大舞台,定期组织开展如文艺交流展演、节日献礼、年度综艺盛典等丰富多彩的社团展示活动,并在年终开展优秀社团联盟、优秀社团、优秀学员、优秀文艺达人等评选,对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让居民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找到成就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在管理机制方面,学院管理机制、教师流动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均有章可循、逐渐完善,各社团持续开展交流共建活动,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
激发社区治理“源头活水”
推进居民兴趣与基层治理“双向奔赴”
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艺术修为、审美情趣的同时,社区学院也增进了居民们的社区意识。
“他们既是社区学院的学员,也是建言献策的居民,在社区培育文化骨干、文明创建、小区物业等方面,都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龙竹苑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龙竹苑社区舞之韵舞蹈队的学员李开学就是一个例子。她在学习之余,生活里也非常热心,关注着社区的一草一木。
当有居民利用一楼开设驿站收发快递遭到投诉时,她作为“邻居热心大姐”出面协调,她一边给该户居民科普有关规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帮助居民在小区附近寻找合适位置,经过多次协商,驿站搬到了小区门口的一个门店,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高空抛物、小区便民设施等,她也总是提出可行有效的建议,受到多方的支持好评。
“我们就是希望生活的地方更美好,一起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李开学表示。
“社区学院的功能型极强,既是党建统领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社会治理的线下辅助、化解矛盾的合议庭、高质量生活的新天地、文化传承的策源地、社会组织的孵化器、文艺团队的竞技台。”大竹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大竹林街道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制度、整合资源力量,持续收集社区居民所需所想,强化场地、队伍、经费保障,激发社团治理活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高标准建设群众需要、居民向往的社区学院。

大竹林街道社区学院是“文明实践·兴趣两江”(社区学院)活动如火如荼推进的一个缩影。社区学院的模式已在两江新区全面铺开,一个个文化项目在各街道、社区涌现,助推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服务建设。
据介绍,两江新区宣传部按照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原则,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开设“社区学院”,在全市首创“兴趣两江”实践活动平台,群众按需“点单”、社区“接单”“派单”,实现活动信息与群众需求在线流转。
同时,两江新区正加快开发居民兴趣小组服务“一件事”应用,打通社区、街道、区级三级兴趣服务小组资源,充分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场地、专业师资、社会贤达力量等资源,将宣传教育工作与居民兴趣小组活动融合,不断增强群众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