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民警刘辉:火遍全网的“多车串联掉头”是他的发明
2024-06-20 18:28:50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0日电(记者 贾楠)近日,一段多台车辆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黄桷园路口“同时掉头”的视频,火遍全网。

  而之所以能出现“多车同时掉头”这样的新奇景象,正是因为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秩序大队副大队长刘辉,在改善交通环境的摸索中,发明了“多车串联掉头”系统,让原本只能排队一辆一辆掉头的车辆,可以实现“肩并肩”一齐掉头。

  从国内外没有先例,到反复验证落地实施,目前,“多车串联掉头”已被推广应用在全国几十个省市。

图为民警刘辉工作画面。沙坪坝警方供图
图为民警刘辉工作画面。沙坪坝警方供图

  2020年,刘辉从勤务三大队调至秩序大队担任副大队长,分管交通设施建设和占道施工管理。2021年,沙坪坝区小龙坎正街因交通通行效率低需要优化。这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上,小路口众多,而从小路口出来的车辆往往会直接进行左转,与直行车辆发生“冲突”,导致拥堵。

  为解决这一问题,交巡警支队在道路中间加装了隔离护栏,但由此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路口掉头需求猛增,依然导致拥堵,附近居民意见很大。

  刘辉介绍,在加装护栏之前他和同事们就去现场观察过,根据他们的观察统计,在早晚高峰时段,平均每个小路口每分钟要驶出左转车辆7到9台,平峰时段这个数字则是5到7台,沿途四五个路口加起来便有二三十台车辆需要掉头。

  “单纯延长掉头车道绿灯时间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想其他办法,就想到了能不能让多台车辆同时掉头这个思路,如果能够实现肯定能大大解决问题。”刘辉说,在有了思路后,他想起了此前曾看到过的一篇相关论文,这篇论文讨论和计算了“多车串联掉头”的可行性。

  虽说找到了论文依据,可论文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刘辉翻遍了所有能查到的资料,发现国内外并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参考。怎么标线?车间距多少合适?安全性如何?只能依靠计算和凭空想象。

  但问题摆在眼前,刘辉没有放弃这个自己能想出来的“最优办法”。于是他开始自己研究,用软件测算车辆转弯半径,最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可行方案。

  有了方案后,他和同事们开着三台车,在大学城找了一段开阔无车的路段,在地上用粉笔划线做好标记,开始进行反复测试。

  21年下半年,“多车串联掉头”这一新型交通组织方式在小龙坎正街石碾盘路口落地划线,两车并行掉头的新规则,让不少驾驶员大呼新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一方法确实大幅提升了掉头车辆通行效率,安全方面也未出现问题,试点取得初步成功。

  同年,沙坪坝区石小路黄桷园路口出现了四车并行掉头的景象。经过重庆市公安局推广,“多车串联掉头”出现在了重庆多地道路上。应用3年多以来,未发生过因串联掉头导致的掉头车相撞事故。

  在沙坪坝辖区南开中学附近,有一个年年下雨都会被淹的下穿道,每年下雨的时候民警们都会挽起裤腿帮忙推车、背人、掏下水口……鞋子都是灌满水,手也经常被水下杂物划伤,刘辉曾在这里值过勤,印象特别深刻。

  刘辉琢磨,其实发生车被困在水里这样的事,究其根本是驾驶员“不知深浅”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那我们能不能让大家清晰知道下穿道里水有多深?

  想到就做,刘辉利用水位感应器和信号灯设置了一套城市下穿道(隧道)积水智能预警及联动管控系统1.0版本,于2022年应用在了南开下穿道处,当最低处积水15厘米至30厘米时,下穿道入口处的交通指示灯显示为黄色,让司机提高警惕,当积水超过30厘米时,指示灯显示为红色,禁止通行。

  自打有了这个提示,南开下穿道再也没有车辆被困在水中的情况发生。目前该系统已推出2.0版本,获得重庆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完)

【编辑: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