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川剧:从“高原”迈向“高峰”
2022年10月16日 07:46 来源:重庆日报
川剧《江姐》剧照。(受访者供图)
川剧《江姐》剧照。(受访者供图)

  10月13日,秋阳沐浴,市川剧艺术中心的中式庭院,丝竹声声清入耳。

  庭院里,红色祝贺条幅迎风飞扬。

  “时隔22年,我们再次荣获文华大奖。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再出发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在传承发展上发力,推动川剧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

  时隔22年

  重登“国家舞台艺术的天花板”

  9月1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现场,第十七届文华奖揭晓,川剧《江姐》不负众望,摘得文华大奖。

  文华大奖是我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被誉为“中国舞台艺术的天花板”。重庆上一次获得该殊荣,还是在22年前,由川剧《金子》获得。

  事实上,川剧《江姐》此前已上演100多场,早已享誉四方,但为冲击本次大奖,构筑新时代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之作,为繁荣新时代戏曲艺术提供样本和示范,沈铁梅及团队仍从戏曲美学的原点出发,从戏曲的写意性、程式化的本体出发,在思想性、艺术性、在地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如,用最具川剧特色的高腔作为全剧音乐的主体,以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为伴奏,保持了川剧高腔“帮、打、唱”的特点;对“红梅赞”进行了戏曲化、川剧化的改编和设计,彰显川剧与红岩故事天然契合的在地性;艺术化、情感化、合理化地融入“狱中八条”,赋予作品新的时代价值,让观众感受到了思想深意和电影大片的即视感。

  该剧创排期间正值重庆战高温之时,但剧组100余名演职人员3小时内完成剧院集结,集中创排40余天、近600小时。一词一句百转千回,一招一式千锤百炼,席地而卧、和衣而眠成为常态。

  “不拼怎能行!我们在实现剧目品质超越和突破的同时,也在完成自身人格意志的磨砺和淬炼。”沈铁梅说。

  全力“破圈”

  让世界感受川剧艺术的魅力

  滚灯戏、手影戏、工夫戏、卡戏、变脸……出手皆绝活。

  9月29日,“脸谱中国·戏传万里——渝北区中外青少年戏剧交流”主题活动在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校举行。演员们轻松、诙谐、精湛的表演,收获了大批中外青少年“粉丝”。

  这只是市川剧院推广川剧、加强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

  作为西南地区的传统剧种,川剧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市川剧院调动一切资源,推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观众心里扎根。

  推出川剧文化进校园、举行城市戏曲巡演、拍摄川剧艺术片、开发手机壳和帆布包等文创产品、举办第五届川剧节……为了寻求更大“破圈”,市川剧院还登上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荷兰艺术节、加拿大“点亮多伦多艺术节”、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德国“威斯巴登国际艺术节”等顶级艺术交流盛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去年,川剧《江姐》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并走进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受到师生追捧与推崇。

  创新发展

  开创川剧艺术传承发展新局面

  生旦净末丑,演绎人间百态;昆高胡弹灯,唱尽人生百味。

  看着窗外庆祝川剧《江姐》获得文华大奖的条幅,沈铁梅说:“这是我们自己标定的坐标,也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戏迷对我们爱戴和支持的结果,更是我们接续奋斗的动力。”

  近年来,沈铁梅带领川剧院通过开展川剧进校园、举行川剧培训活动等方式,持续推动川剧艺术走向大众,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发展。令人可喜的是,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家住磁器口的重庆大学学生陈晨就是其中一员。

  “我之前参加过一次川剧进校园活动,便喜欢上了川剧。”陈晨说,后来,她还参加了重庆大学以表演川剧为主的幽兰戏曲社,成为一名年轻的川剧“票友”。

  沈铁梅告诉记者,接下来,市川剧院将以演出为中心、以精品创作为核心、以人才建设为根本、以增收创收为保障,在现代题材戏曲化的道路上大胆创造、大胆突破,创作出更多体现巴渝气派、反映巴渝精神、富有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川剧是重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我们将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通过打造演艺新空间等,进一步推动川剧艺术更上一层楼。”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韩毅)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