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林克于丨龙门浩今昔
2022年07月09日 10:23 来源:中新网重庆

  斜阳西下,晚风吹拂,站在南岸龙门浩码头看长江船来船往,听滚滚涛声,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里的过去和我曾与之有过的交集。

  龙门浩(由上浩和下浩组成)虽是一个小不丁点的地名,但它的知名度着实不小,虽谈不上如雷贯耳,但问及老南岸人却无人不知,这是因为它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如巴渝十二景中的“龙门皓月”、苏轼的题刻“龙门浩”等)积淀,也有重庆最早建成的长江索道——望龙门至龙门浩索道。

  龙门浩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感情上无论如何也是割裂不开的。虽然我不是龙门浩土著人,但在这里上上下下、来来往往也近五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建立起来的感情真的难以割舍。

  我是1972年开始与龙门浩有了交集,那年夏天我由农村来重庆工作后,去看望住在上新街背后敦厚中段的二爸二妈,就是乘望龙门至龙门浩轮渡。由于那时长江上还没有建大桥,由望龙门到上新街,既不通公路和公交车,也没索道,轮渡便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虽然渝中区(当时叫市中区)到南岸的轮渡有几个(如储奇门至海棠溪、朝天门至野猫溪轮渡),但望龙门轮渡是到上新街最近的,因此到二爸二妈家,轮渡自然成了我的首选。自那以后至今,40多年来我与龙门浩的缘分从未断过。

  记忆深刻的是,1998年夏我家由渝中区搬到上新街后的敦厚中段,而自己又在渝中区工作,两岸跑便成了常态。尽管那时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望龙门索道建成营运,但我往返两岸时主要还是选择乘坐望龙门轮渡(直到上个世纪末轮渡停开),原因是方便、不挤、船票价格低。我的感受是,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坐两次轮渡,看江上风景,放松心情,是一种另类的享受。

  在回忆乘坐望龙门轮渡时,那条由河边通往上新街的缆车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它是那么简陋、寒碜、老气横秋,但在那时给无数乘客带来了很多方便,免受了爬坡上坎之苦,其功劳理应不该我等忘记。

  龙门浩(下浩)码头煤场虽然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曾经的风光依然在眼前晃动,那小山似的煤堆承载了多少上新街人的希望,他们在这里买煤、挑煤回家的身影,至今令人难忘。

  龙门浩轮渡停开后,我大多时间选择了长江索道来往两岸,尤其是在朝天门上班那几年里,几乎天天如此。站在或坐在索道轿厢中,滑翔时亦如在飞机上,放眼蓝天白云,顿觉天高地阔;俯瞰脚下滔滔长江和两岸建筑,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让人分享到了山城不同的美。

  虽然现在往返于望龙门与上新街的交通路线和工具有多个可供选择,东水门大桥修建后,长江索道正与重庆本地人渐行渐远,它的功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城市交通工具转变为来渝旅游客人的观光服务平台,成为重庆网红打卡地标,但在我的心里依然保留着对它的无限眷恋,每每想起我与它的交集,都难以释怀。

  大江东去,虹桥架空,舟船来往,想起与龙门浩的点点滴滴,我知道今生与它难说再见,在这里徜徉、漫步不仅是为了看美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寻找那份旧时的感觉……

 

  作者简介: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出版纪实文学集《缺陷者的鲜花》《巴渝画家传》和电子版散文集《旅途撷英》、中篇小说《中年劫》等。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