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黔江:为增强民族非遗“生命力”精心施策赋能
2022年06月21日 15:23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1日电 (党连霞)近年来,黔江区积极探索并拓宽非遗传承发展途径,通过依托中小学校、职业院校、传承基地和专业培训等载体和创新举措,不断增强非遗传承发展新活力、创造力、传播力和生命力。

  在黔江区鹅池镇中心小学校,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练习传唱“南溪号子”的声音。细细聆听与品味,号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那丝丝古老的土家文化气息经孩子们稚嫩而又动听的声音传达出来愈加历久弥新。

图为中塘镇中心校课间操时展示非遗项目“向氏武术”。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图为中塘镇中心校课间操时展示非遗项目“向氏武术”。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这便是黔江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举措之一,依托中小学校,把青少年作为非遗传承的基础力量,增强传承的新活力。

  从注重培养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入手,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设置非遗文化课、手工兴趣课等,让青少年认识民族特色、感受非遗魅力、理解传统文化,让鲜活的文化传承在校园多姿多彩、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目前,黔江区建立高中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校32所,已有南溪号子、土陶、剪纸、向氏武术等15项目非遗项目进校进课堂。

  “学校开设的茶艺表演、传统茶叶制作等特色专业,让我们不仅更深地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也掌握了一门就业的技能。”谭薇薇作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毕业并留校的优秀学生,就是从传统茶艺专业课中获益人之一,如今她不仅协助导师在学校开展传统茶艺的培训,还多次参加各类茶艺比赛及文化讲座等。

  同时,黔江区以辖区内职业院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生力军,增强传承的创造力。通过开设特色专业课程,将非遗技艺纳入学生才艺培养、融入文创产品的开发中,推动实现传承发展与实践创造共融共促。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开设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传统茶艺、西兰卡普编织专业课,在黔江职教中心开设民俗旅游、民族服装专业课,每年通过职来院校培养非遗技艺专业人才近1300名。黔江区已研发创新出珍珠兰茶叶、西兰卡普围巾、土陶茶具等多项文创产品并逐步投入市场。

图为“十三寨”西兰卡普编织培训现场。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图为“十三寨”西兰卡普编织培训现场。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在小南海镇十三寨西兰卡普非遗工坊,随时都能看到非遗技艺大师在传授村民编织西兰卡普的场景,优秀学员还被推荐到相应的民贸民品企业就业。

  此外,依托传承基地,黔江区把广大群众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增强传承发展的传播力。黔江区坚持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发展靠群众,组织非遗传承人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宣传培训,发动群众组建非遗文化兴趣队伍,常态化开展项目的交流和演出等,有效推动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以有效传播实现了有效转化。

图为鹅池镇南溪村村民组建的南溪号子队伍。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图为鹅池镇南溪村村民组建的南溪号子队伍。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目前,黔江区共设立有40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组建的南溪号子队伍500余人、土陶制作800余人、西兰卡普编织300余人,传统非遗文化的宣传传播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群众的喜爱和参与。

  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是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黔江紧紧依托专业培训,把非遗传承人作为项目传承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增强传承的生命力。

  通过村、乡、区逐级开展项目传承人的挖掘、筛选等方式,黔江区加强传承梯队建设,同时以举办渝鲁共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市级和国家级的专业培训,不断拓宽传统技艺人才培养渠道,壮大传承队伍。全区现有国家家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36人,区级155人。

值班编辑:王小楼

【编辑:黄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