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日电 (仲树昌 蔡婕)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共情为纽带,以共治为手段,以共享为目标,开展“微服务”,实施“微项目”,实现“微心愿”,探索出一个个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平安特色的基层“微治理”办法,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微服务”拉近干群互动“心距离”
“现在街道的窗口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了,提前电话了解准备好资料,一来就能办好,太方便了!”5月7日,前往街道办事大厅办理个人业务的市民胡敏英说起前不久得到的帮助,赞不绝口。
原来,胡敏英因工作原因,需要回户籍地开具相关证明。但由于时间很紧,担心办不成事的她便拨通了街道办事大厅的咨询电话,了解办事流程和所需材料,结果证明开具很快就解决了。
“让服务跑路”代替“让群众跑路”。今年以来,郭家沱街道开通了“一门受理”微服务通道,有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预约等方式享受便捷服务。同时,针对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街道还提供了志愿者代办、上门办理等“一对一”定制服务,群众不出门就能办好事、办成事。

在山涧水岸社区,党员“微服务”逐渐成为品牌。“我们按照方便就近原则,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设置公益慈善红旗岗、就业帮扶红旗岗、教育科普红旗岗等党员志愿服务岗位,为群众提供精准、便利服务。”郭家沱街道党建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郭家沱地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人数超600人,已组织志愿服务活动74场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事项872件,在与民共情、为民分忧的“微服务”过程中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微项目”破解社区治理“新难题”
“过去咱们这儿常有生活污水乱排、占用公共区域种菜养殖、电线私搭乱建的现象;如今环境整洁了,电线入地了,生活环境跟以前有了天壤之别。”锣旗寺社区居民李明芬欣喜地说着社区的新变化。

郭家沱街道是典型的工矿型街道。随着城市能级提升,街道也面临着发展体制“多头”、社会环境“多元”、民生改善“多艰”、人口老龄化率“过高”诸多问题。
围绕“基础在社区,核心在参与,百姓为主体”的思路,郭家沱街道聚焦“微项目”,探索多方共治经验。
2014年12月,“百姓管家”议事协商“微项目”在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先行试点,叶永祥成为最早推优上岗的“百姓管家”之一。
叶永祥是长望集团(原望江工业)的退休职工,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由于身兼多重身份,叶永祥在社区治理的工作中十分“吃得开”。
“老李,你们家多年没人住,房屋漏水把楼下都打湿了,我给你把水表阀门关了哟!你记得抽空回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林嬢嬢,你之前给我说的健身器材损毁的问题我已经给社区反映了,明天就有工作人员去修复了哈。”
……
叶永祥的“百姓管家”当得风生水起,也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入到“百姓管家”的行列中来。在具体事务的解决过程中,“百姓管家”议事协商“微项目”也逐步完善了“街道-社区-居民”三级治理机制,成为推进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实现居民自治和多方共治的重要载体。
几年来,“百姓管家”议事协商模式从1个社区试点发展到所有社区全覆盖,解决民生问题1320余件。协同共治的良好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微心愿”铺就百姓生活“幸福路”
2021年3月,郭家沱街道在辖区内多个重点场所创新设置“心愿箱”,长期、广泛收集居民群众“微心愿”。一年来,通过居民许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派单、相关主体单位承办和群众评价,“微心愿”的闭环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居民满意度指数也越来越高。
“没想到我随手写的一个愿望,竟然这么快成真了!”飞岚垭社区居民潘斯佳在收到来自街道食安办的回复后兴奋不已。
潘斯佳是一个上班族,平常没时间做饭,经常在外就餐的她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关注。在听说社区设置了“心愿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写下了“希望能看一看餐馆的制餐过程”的愿望。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民安。在收到群众的“心愿清单”后,街道食安办决定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与“百姓心愿”有机结合起来,组织餐饮企业、食品供应商等市场主体定期举办“食品安全开放日”活动,在活动中公开食品制作流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检验。

让群众吃上“放心饭”,是郭家沱街道“微心愿”项目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随后,飞岚垭社区党建阵地投用、智能健身器材入驻琏珠社区、旱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817区间线路投入运行等一个个“微心愿”也相继实现。
一年来,郭家沱街道“心愿箱”收件639个,派件639个,回件623个,解决率97.49%,剩余16个重要民生事项纳入民生实事清单常态化推进。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化解、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发展成果共享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