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补齐民生短板 老旧小区“改”出幸福感
2022年06月01日 18:24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1日电(朱雪莲)房屋破败、设施老旧、公共管理服务落后……是老旧小区存在普遍问题,巴南区投资900余万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解决当前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不达标、环境卫生“脏乱差”和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助力决胜创文攻坚,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鱼洞街道化龙桥社区新农街25号一栋居民楼建于197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墙面脱落,楼道黑暗,各种线路变成蜘蛛网,四处散落的垃圾无人管理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如今,这座49年的居民楼有了新面貌。

  改什么——先民生再提升,补齐民生短板

  “我在这里住了20几年了,以前楼道里没有灯,就怕稍不留神摔跤。现在好了,人刚走到楼道口,灯就亮了,进出方便多了。”自从装上了楼道灯,家住新农街25号3楼的朱先芬婆婆连连称赞,“文明创建让我们的环境变美了、楼道变亮了,我们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先民生再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就是要往老百姓最关注的点上去发力,把有限的改造资金用在“刀刃”上。首先着力解决小区“无、破、乱”的问题:从无到有,通过增设消防设施、安装感应灯等,解决基础设施缺失问题;修破如新,对小区栏杆、地面破损、墙面破旧等进行翻新;变乱为整,对楼道网线乱搭、垃圾乱堆放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治理,还给居民一个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鱼洞街道宣传、统战委员李光英说道:“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以人为本,精准适用,根据社区实际,侧重解决群众特别关注的问题。”据了解,本次老旧小区改造楼栋一共119栋、171个单元,整治面积共11.64万平方米,惠及5767户居民,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怎么改——多方参与共建,让群众成为主角

  “改造提升的入户宣传我们一户一户走的,改造方案是我们一起开会决定的,改造建议是我们一家一家收集的。”年过七旬的居民代表张洪才回忆起一起动手扮靓家园的过程,无比自豪,“我们每一位居民可以说都是小区的美丽缔造者,一起出力出汗,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再辛苦都不是事儿。”

  在鱼洞街道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二字是关键和核心。改造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识;改造中问计于民,达成共建;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评,做到群众满意才通过。

  创建文明城市是为了提升百姓生活质量。楼道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明亮的楼道是居民进出安全的有效保障。但如何让小区的楼道“亮”起来,成了最头痛的问题。

  “居民要求装感应灯的建议提了很多年,但老旧小区线路老化,无法接电,而居民又不愿接入自家,安装事宜只能搁置。”化龙桥社区书记郭敏介绍道,“以前我们社区尝试过在公共电源上搭电,但现实并不乐观,管理、维修、电费收取等等都很困难,平均每户的安装成本要50元,部分住户现在都还没交钱,常常都是我们社区填补费用漏洞。”

  为此鱼洞街道化龙桥吸取了经验,借助创文老旧小区整治工作,这次将楼道装感应灯的事由居民做主。装什么灯?需要多少灯?线路如何接?针对一系列问题,街道、社区、居民代表三方开了多次联席会议,将方案、计划、资金公开透明,多方征求居民意见,最终选择了10元一个的充电式感应灯,终于将灯装进了楼道。

  怎么管——居民自治共管,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一大早,65岁的退休老人穆风美戴上红袖标,开始投入早晨的工作。她把小区楼道的感应灯巡查一遍,将电量不足的感应灯拿回家充电,随后在小区中心花园的石凳上坐下,和其他居民聊起了家常。

  穆风美是新农街108号的楼栋长。每天,只要有空,她就下来转几趟,清理墙面的牛皮癣、看看楼道灯是否还有电。这样的生活已成为她退休生活的常态。“小区环境改善了,不仅居民住得舒心,还能唤起他们共建家园的热情。”穆风美说,“感应灯充电一次可以管20天,用不了多少电费,再说类似我这样的红色自愿者越来越多,现在很多楼层的感应灯已经不用等我拿回家充电了,居民自愿承担起充电事务,我们楼栋的治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在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鱼洞街道注重“三分建、七分管”,努力探索推动无物业老旧小区的治理模式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推进大事政府办、小事商量办、私事互助办的“三事分流”的办事机制,在建机制、养习惯、抓示范、汇民心上下功夫,着力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转变;完善小区后续自治管理,解决改造后期管理难题,避免因管理缺失、无序而造成改造成效不能持续,再走老路。

【编辑:张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