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草的谜语
草,是被我爱过的。草,也是爱过所有的。
草在远处天边摇动着,便有许多的事物涌出来。折一根藿香放入盆里,灶上的水正好开,冲泡一盆。解署,散邪。
五皮风山坡草地随处可见,大人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总会捏上一把,站在田角,随口放入口中咀嚼,然后慈祥地敷在小儿长疮的头上。
满天星,满天的星星和希望。止咳,消炎。大人一听见小儿咳嗽,便会去后山采一把像花一样的满天星。晨起一碗,入夜一碗,咳嗽与草和解。
端午的艾草药性。悬挂门口,驱虫杀菌。一碗艾草水,是一种日子。一袋艾草包,慰问着疲惫和归途。
草是有语言的,《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唐新本草》皆是草的翻译者。
坐在一块石头上,我们的祖先,教会了子孙与草交谈,和聆听。
那些风尘仆仆的往事里,都是被草爱过的。
与大观说时间
慢慢推开大观的门,在中医医院楼前,挂着一副年代久远的牌匾:上书“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
这是南宋名医杨士瀛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选字组词,撰写的的千古名联。
这里,有中医中药的沉淀;这里,有中医中药的专研;这里,有中药外敷贴和医者仁心。
野草不野,被驯养在30万亩产业园。山谷,河畔,田间,地头,井栏,都有它们生长的样子。
水、火、土、金、木平衡肾、心、脾、肺、肝。春、夏、秋、冬、长夏平衡风、热、燥、冷、湿。
慈悲平衡苦痛。大爱平衡小我。虔诚平衡虚伪。一剂良贴平衡慢慢征途。
巷子和草,一切皆留给时间。
与中药文化交谈
神农尝百草,以身试草毒,是用身体与草交谈。百草的滋味,只有交谈过才会清风见明月。
每一株草都是灵性的。几千年的模样不曾改变,无论是长在山涧,长在路边,还是长在中医药产业园。安静的调子,只与清风招手。它们的性能,被早早刻在书简里,宣纸上。于是它们被赋予文化。
我们的祖先,我们,我们的子孙。开始认得那株草的名字,开始知道它们的特点。
酸、咸、甘、苦、辛。入肝、入心、入脾、入肺、入肾。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它们简练古朴的文字,奠定中药文化。
草入了药,药入了民族的魂。一个天空,安顿苍生。
那万家灯火的熟悉,是暖暖感动,皆因一剂汤的澄澈明亮。

作者简介:杨翠,笔名百荷千度,青年诗人,重庆市作协会员。《三峡》诗刊编辑,《诗空间》报主编。在《散文诗》《延河》《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作品收录若干诗歌年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