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黎美剑|大石之变
2022年04月15日 15:22 来源:中新网重庆

  大石乡名副其实,到处都是石头。

  这里的石头是这块土地上的“王”,有的成片成片立于土里,有的成群结队站在田中,有的横七竖八躺在路旁,那种藐视一切甚至带有豪横的霸气,比大石乡的历史久远多了。

  大石乡地处川东平行岭之一的精华山余脉,是典型的丘陵高台地区,“石多土薄又缺水”是这里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与地处偏僻有关。大石与忠县、丰都县接壤,是垫江县东部最偏远的一个小乡,只有一万六千多人,离县城30多公里,而到忠县和丰都县城都在70公里左右,是真正意义上的“乡”。

  “由于地处偏僻,这里有些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有几个村的公路还是近些年才修通的。不过,这几年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石变化很大,去年综合考核还获得了全县一等奖呢!”陪同我采风的副乡长吕远东的话里带着明显的自豪感。他是五年前从县文旅委到乡里来任副乡长、武装部长的,亲眼目睹了大石之变。

  说起大石之变,最有发言权的人莫过于80岁的老农罗正喜。

  罗正喜是大石村二组罗家坪的村民,十多年前是村民小组组长,他开朗、健谈、幽默,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由于他有思想、敢担事,辈分又高,在大石村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不过,本世纪初,他却离开罗家坪去忠县县城生活了十六年,还当了十多年的白公路居委会干部。

  问起他离乡的原因,不待他开口,妻子蔡兴秀指着新房对面低矮的房屋冲口而出:“穷嘛,我19岁嫁过来就住那个棚棚,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2020年才修这个新房子。”

  循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低矮破旧的木质瓦房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杂物,与刚落成的三层小洋楼形成了强烈反差。

  与罗正喜的小洋楼并列呼应的还有3幢风格相同的三层小洋楼一字排开,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建筑群。如果把这几幢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放到大城市的别墅区,也一样可以傲视群楼。

  被老婆数落后略显尴尬的罗正喜指着几幢小洋楼说:“这是我家四兄弟的老宅基地,这些年国家政策好,娃儿些外出打工也努力,每家修了一栋房子,算是把住房条件彻底改变了!”为了缓解尴尬,他话锋一转:“我们去忠县生活,也不完全是她说那个样子,主要是为娃儿减轻负担,去带孙子,也享天伦之乐嘛!至于从忠县搬回来住,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条件好了,水、电、气、路、广播电视、通讯都跟城里没得啥子区别了,空气还好些,太适合养老了,不信你去村里公园转转就晓得了。”

  罗正喜说的公园距离他家仅有200多米,是由以前的荒地改建而成的休闲健身公园,去年才正式投用。公园不大,但明净整洁,两口水塘关满了水,干净而清澈。沿塘的道路约有300米,用石块铺成,有些地方还铺了一些图案。道路旁边是一壁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墙,在砌墙的砖石之间嵌入了一些废旧的石磨、石缸、猪槽和瓦片,彰显着乡村的自然和质朴。文化墙上的内容很丰富,有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图解,有村里好人好事的嘉奖,有村务公开的信息,还有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总之,农民想知应知的东西在墙上基本能一目了然。在水塘的旁边,有一个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石碾场格外引人注目,碾场建在一块整石上,直径大约有4米,残旧而硕大的碾石睡在碾场中央,展示着悠久的历史。罗正喜说,这个碾场最早是为纸厂碾竹子的,后来不做纸了,就为罗家坪附近的几百户村民碾粮食,持续了近百年。公园的水塘中央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由两座曲桥连接上岸,与岸边的小广场连接,广场上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六角亭里有几个老人在聊天,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祥和美丽的乡村画卷。

  说起罗家坪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义权如数家珍:“对罗家坪三个湾进行改厨、改厕、改水、改电、改庭院、改风貌等“八改”30多户,总投资300多万元。整治阶沿、水沟3000多米,修建老条石路和便道2300多米,新建和改建化粪池30多个,安装竹栅栏15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12盏……”

  不待陈支书把话说完,几个聊天的老头就抢过话头,七嘴八舌地感慨起来。70多岁的罗盛良老人声音最大:“我恁个说嘛,我们罗家坪这几年搞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比以前几十年的变化都大。”他说着说着站了起来,指着他的叔爷罗正喜开起了玩笑:“你看这个胡汉三,看到家乡变好了,就从城市跑回来了嘛。都80岁了,还在玩抖音,自己开车到处跑,妖艳(当地方言,意为潇洒)得很啰!”

  罗正喜对几个老侄儿以牙还牙:“你几个老头一天到黑啥事不干,还想买个音响来跳坝坝舞,灯晃(当地方言,意为不正经)得很呢!”转而对我说:“玩笑玩笑,我们过的日子真的像以前说的天堂一样,这是真心话。”从他说话的严肃劲,可以看出这是他的真情表达。

  罗正喜的话引来一阵大笑。看着这帮开心生活的老人,我真心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大石人民带来的变化,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变化。

  但很快我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钱从何来?

  陈义权说,除了国家补助的资金,主要靠发展产业。

  大石村的产业主要是种殖业和养殖业。全村共种植花椒500亩、榨菜400亩、蜜本南瓜320亩、优质油菜250亩、晚柚150亩、香菇40亩,两个养殖场。

  “村民的收入主要由土地租金、在种植场和养殖场打工、集体经济分红、自己的特色种植养殖等项目构成,全村基本形成了家家有业、户户增收的良好态势。” 陈义权说完就带我去了脱贫户罗盛见家里。

  罗盛见正在自己承包管护的藤椒地里为椒树拉枝整形。他说,要把椒树整成伞形,这样光照好,结得多,好采摘。

  罗盛见从重庆铄金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1600多株花椒进行管护,每株有5块钱的管护费。他打趣地说:“虽然不是自家种的花椒,却比自家种的还要上心,一年到头像诓幺儿一样,再怎么着一年也能赚个八九千块钱呢。”

  不光是承包花椒管护,罗盛见还参与了村里的入股分红。该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入股企业的方式,将收益的30%固定用于贫困户分红。通过这一模式,共解决当地18个贫困户在基地就业,每年增加务工收入37500元,实现固定分红8900元。

  “以前种点粮食养点鸡鸭,只能勉强糊口,现在做劳务、养猪、分红,收入渠道多了,再差也有两万多块钱嘛。像我们这些农民,又不买粮买菜,足够了,足够了!”算着经济账,罗盛见笑得合不拢嘴。

  重庆铄金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也给我算了一笔账:“我一年付给村民租金10万,管护费30多万,加上其它的采摘、工程、运输等费用,至少在60万以上,打工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都是做季节工,有100多人,平均收入也应该在三四千左右。一些贫困户,像罗道云一年应该有2万多,吴长英应该有1万多吧。”

  和罗盛见一样,冉玉芬也是靠在香菇基地打工脱贫发家的。

  见到冉玉芬时,她正在将大小适宜、品相较好的香菇从菌棒上采摘下来。她坦言,能在基地里务工,既有可观的收入,也能照顾年幼的子女,心里非常满足。她说:“过去出去打工是没得办法,在家里没得事做,光靠种几亩地连自己都养不活,莫说养娃儿了。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还出去做啥子嘛。在外地打工,看似收入高一些,但除去路费、生活费等开支,也和在家里差不多,关键是在外地打工管不到娃儿了嘛。”说完转身又去选采香菇了。

  像冉玉芬这样长期在重庆渝之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香菇基地就业的有50多人,其中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就有23人。

  重庆渝之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2020年初才引进来的,一期占地50余亩,建有大棚51个,主要从事食用菌的培育、种植、加工和销售。日出菇量2.5吨,产值为2.25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已经成为大石村的支柱产业。

  和冉玉芬一同回村的打工崽还有赵小松,他回村办了一个养猪场——重庆榑之汇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严格意义上说,这是大石村人自办的唯一的现代企业。

  养猪场就在赵小松的家——大石村四组杨家湾。猪场占地面积1万6千多平方米,圈舍面积2800多平方米,异位发酵床800立方米。常年可存栏2200头以上,年出栏5000头以上。

  赵小松引进了先进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技术,场内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建有自动控温、自动送料、自动饮水等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养殖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

  赵小松还有自己的长远打算:“我想等土地宜机化改造完成后,再去租点土地来搞种植,用养殖场的粪便去作种植场的肥料,再用种植场的菜叶作养殖场的饲料,实现循环利用,种养互补,拉长产业链,还可以解决更多的人就业。老实说,乡村振兴没有产业支撑,那都是空了吹。”

  我赞同他的观点。一旁的乡财政所所长兼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小满接过话头介绍起了大石乡的产业情况。

  从2017年起,大石乡就开始培育产业,提出了“一村一品,村村特色”的思路。到目前为止,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除大石村的藤椒、香菇、养殖之外,石良村引进了以蛋鸡育雏为主,兼养商品蛋鸡的专业养殖公司——育青宝(重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养殖场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年出栏蛋鸡80万羽,远销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年销售额达1300多万元,实现利润100多万元。2020年,还开展了公司+农户模式的试点,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蛋鸡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质鸡苗,带动了32户村民养殖蛋鸡近千只。如果广泛推广,也将成为带领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豹山社区引进的温氏食品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1.5亿元,建成年出栏5.2万头育肥猪,年产值达3亿元的现代化生猪育肥养殖小区。目前正在按照“三同时”“五统一”的标准抓紧建设。花寨村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石竹编的发源地,村上将大石竹编技艺培训、产品培育、市场开发作为特色产业加以开发……

  王主任一口气介绍完全乡的产业情况,颇有感慨:“实话说,我们大石乡地处偏僻,又是小乡,能给出的优惠条件又少,招商引资确实困难。这几年能引进了几个稍微大一点的企业进来,全靠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

  说起基础设施建设,刚离任的乡党委书记吴文聪十分感慨:“大石的基础设施实在薄弱,连老百姓吃的水,至今都是用邻近的丰都县许明寺镇老鹰洞水库的水。这些年为改善基础设施,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吃了很多苦。”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大石乡把“公路进村达社入户,提高公路品质”作为改善基础设施的头等大事。首先解决“通”的问题,把公路修到每个湾落住户;其次解决“畅”的问题,将原来3至4米的道路根据车流量拓宽至4.5至6米;再次解决“优”的问题,对主要村道进行硬化和油化,提升道路等级。各村、社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做规划、调土地,经乡政府批准后实施。乡政府与相关的县级部门协调,将各种零散资金打捆使用,对村社进行补助。

  各村社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度极高,纷纷出钱、出力、出土地,支持村社道路建设。大石村2组的罗旭长年在外地打工,村里每一次修公路他都捐款,从铺路基到泥石路,再到硬化、油化公路,他一共捐了20多万。去年油路完工,他慷慨捐款8万,在村口塑了一个精神堡垒。他说,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乡民的责任,为家乡发展捐款,我乐意。

  像罗旭这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家乡发展的大石人还有不少。据估算,全乡接受在外乡民捐赠在300万元以上。

  目前,全乡乡村两级道路共计硬化107公里,其中村级道路9条35公里,社级道路72公里。连接各行政村的水泥道路路幅全部扩宽为4.5至5.5米;社级道路及连接各居民点的道路扩宽至4.5米;入户道路路幅宽为3—4米。至此,大石乡的道路通畅问题彻底解决。

  道路的畅通,为土地的宜机化改造提供了可能。乡党委、政府立即启动了豹山、大石、石良等村的4000亩土地宜机化整治项目,为下一步农业产业向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做准备。

  “目前启动的4000亩是一期项目,接下来将陆续对其它村的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快速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现在当务之急是解决水的问题。”乡长黄义伦说。

  水是大石人之痛,水是制约大石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地处高台地区,大石自古缺水,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乡党委、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到水务部门协调资金,对各村的山平塘进行专项整治,保证蓄水;鼓励群众打深井,解决饮水问题;对余马河流经乡域的4.9公里进行保护整治,由乡长黄义伦亲自担任河长,以保证沿岸滴水村和石良村的生产用水;协调从邻近的丰都县许明寺镇老鹰洞水库引水,保证场镇和群众的生活用水。

  一系列的措施,也只能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石缺水的问题,乡党委、政府积极协助县水务局规划建设油坊沟水库枢杻工程。该工程总投资1.2亿元,库容约为107万方,2022年建成后可解决大石乡的人畜饮用水及农田灌溉问题。为了这个项目能早日动工,快速推进,大石乡的各项工作相当主动。乡村两级干部深入农户,包人包户做工作,落实征地拆迁、青苗补偿、地面构附作物补偿、人员安置等具体问题;乡领导分工负责对接电力、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部门,协助网线搬迁改道。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526亩土地征用、218人安置、10多万米网线的搬迁改线等全部工作,创造了全县重点工程拆迁最快、安置最好、时间最短的纪录。

  杨场理就是冲着大石人的性格来投资的。

  杨场理,浙江省宁波人,长期在川渝地区从事农业开发工作。2019年底,时任大石乡党委书记的吴文聪经朋友介绍,找上门去请他到大石乡考察投资。出于一种礼貌,他去了大石。仅仅几个小时的考察,他便决定在此投资1000万建香菇基地。

  “老实说,大石乡还是有点偏,我之所以迅速做出决定在这里投资,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乡党委那班人热心、务实,很有责任感。还有大石村那几个干部风风火火的办事作风也感动了我,在这种环境下干事,肯定能成。”杨场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现在依然很感动。他说,一期建设的50亩地,是村干部们一家一家上门协调流转,两天就搞定的。他建51个大棚,村干部亲自上门去帮忙,没有任何阻力,盖得非常顺利。

  “我觉得大石人就像大石这个名字一样,具有石头的坚韧和恒久性格。” 杨场理评价道。

  “这个评价我认可。”大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华云说,“这几年修路,安装自来水、天然气,土地宜机化整治等项目,没得哪一个不考验我们的韧性,没得哪一个不是靠恒心坚持下来的。就为一些田边土角,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不搁平捡顺,保证什么事都干不成

  “在我们村,你天天都能看到一个戴头盔、骑摩托,走家串户,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的美女。先跟你说哈,那不是送快递的哟,那是我们村的副主任谢朝维。”大石村二组组长罗志平很幽默地给我介绍了谢朝维。

  谢朝维今年42岁,也是罗家坪的人,后来结婚到湖北省宜昌市安远县,2017年4月回到大石村当副主任。这时刚好把大石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各项工作都压到了几个村干部身上。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颗针。上面十多个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都要村里几个人来具体落实,诸如流转土地搞产业,修路修桥调土地,引水安气跑手续,扯皮撩经作调解,支部生活整材料……等等等等,大到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小到调解村民的鸡毛蒜皮,我们都得认真去做,持之以恒去做。”谢朝维说完,羞涩一笑,轻轻地补充了一句:“其实我们做的都是些小事。”

  罗志平说,谢朝维很能干,会办事,村民们有什么困难和需求,都愿意找她,她也乐意为大家把事情办好。我们都晓得她很累,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休息过。所以她在村民中的威信很高,她竞选村副主任都是全票通过的。

  赵向阳算是一个本土人才。

  赵向阳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石竹编”的第六代传人,拥有2个发明专利项目和3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从2017年开始,他在自己老家花寨村建立了“花寨竹编园”,组织当地群众编织竹器工艺品,并将竹编工艺品销售到市内外,增加群众的收入。他还在大石小学设立了竹编技艺教学培训基地,先后培训学生和贫困户及残疾人达3000余人次,为乡村振兴准备了大量的本土人才和后备人才。

  胡国波也算是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

  胡国波因为妻子视力残疾,两个孩子幼小,父母长期生病,而后相继去世,欠下一屁股的债务,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确定为贫困户后,别人都说他以后日子不用愁了,有国家照顾。

  “我每次听到这种话的时候,脸上都是火辣辣的,甚至感到屈辱。便发誓要学习技能,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胡国波说这话的时候,依然有点忿忿不平的样子。

  在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胡国波先是在村委会旁边开办了一个小卖部,当年年底就实现了脱贫解困目标。但胡国波并不满足,努力学习各种致富技能。2019年,村上引进蜜本南瓜种植,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技术培训,然后种植了5亩南瓜,当年收入2万多元。2021年,他又流转了30余亩土地种植蜜本南瓜,收入10万余元。现在,他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瓜能手,到处指导乡亲们种植蜜本南瓜。

  胡国波还有一门新手艺在当地有点名气。2020年5月,乡上组织厨师培训班,胡国波去培训了一个月,居然可以独立承办酒席了。短短一年时间,他就办了10多场酒席宴了。

  参观完胡国波的蜜本南瓜基地后,吕副乡长说了一句高屋建瓴的话:“没有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在这些人才身上,才看得到乡村振兴的希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给大石这个偏僻小乡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1年10月初,由重庆科技学院主导编制的《垫江县大石乡乡村振兴规划(2021 年-2025 年)》出炉。

  以“大美石居、稻鱼果乡”为大石乡村振兴整体形象定位;

  倾力打造“国家稻渔示范区,西南第一石头村”品牌,努力形成“万亩稻渔、千户石居、竹韵果香、绿色大石”整体风貌;

  务实“全域推进、全面振兴、全县标杆、全市一流”的“四全”总体目标要求。

  最终把大石乡建成为产业兴旺的活力乡村、赋能增效的智慧乡村、生态宜居的绿色乡村、乡风文明的魅力乡村、治理有效的和谐乡村、生活富裕的幸福乡村。

  围绕规划,市级各帮扶单位纷纷出实招,求实效;驻乡驻村帮扶干部铆足了劲,研究乡情村情,制定帮扶计划;而大石人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再次发力,在小康路上飞奔……

  一系列的措施,将幻化成彩笔,把大石的乡村描绘得更美!

  一串串的数字,将堆砌成爱心,把大石人的希望放飞得更高!

  大石巨变,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黎美剑,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垫江县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