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新增为博士授予单位,美术学、设计学新增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这对川美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川美又有怎样的打算和规划?近日,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川美院长庞茂琨接受记者专访,畅谈学校的工作和未来。
谈创作
进入智能科技时代后,艺术的概念拓宽了
一提到川美,大家就会想到《父亲》等一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在你看来,川美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经典的作品,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庞茂琨:我们一直坚持“思政+艺术”的培养方式,让学生知道艺术应该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不能孤立地做艺术,要有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胸怀和担当。
我们在教学和创作活动中强调“艺术为人民”,并让学生广泛参与创作。比如围绕党的十九大、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新冠疫情防控等主题,川美师生都进行了主题创作,让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有什么责任,从而发挥新时代美育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大家发现在油画、国画等领域,川美涌现了很多与科技相融合的作品,师生不再专注传统纸墨笔砚的画法了?
庞茂琨:不是。川美的每个专业都在不断更新提升。雕塑专业特别明显,传统的架上雕塑在材料、空间、展出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创作者会运用声光电、机械方面的科技成果,进行互动性装置作品的创作。
油画、国画等也都不再局限平面的艺术,会对材料、影像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我们在全国美展、重庆双年展等展览上,都有很多使用高科技创作的作品,这是新艺术的舞台。
进入智能科技时代后,艺术的概念拓宽了。艺术不再只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把新思想赋予在里面。技术的发展带来艺术的创新,艺术的呈现、建构方式都彻底更新了。
谈合作
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成渝艺术走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川渝两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川美打算如何利用?
庞茂琨:川美和川音已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共有川渝20多所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参与,联盟成员之间将推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成渝艺术走廊”行动计划。
成渝艺术走廊涉及四川成都、资阳、安岳、内江,以及重庆大足、荣昌等城市。这些地方有很多特色民间艺术和地域文化,如安岳和大足的石窟艺术,荣昌的夏布、折扇、安陶等“非遗”,可以举行专题研讨会,做一些艺术教育、文创产品开发等。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文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川美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庞茂琨:川美很早就开始进行“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等工作。比如焦兴涛副院长在贵州桐梓县羊蹬镇做的“羊磴艺术合作社”,通过展览、文创作品、艺术活动等,促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此外,在石柱中益、北碚柳荫、酉阳叠石花谷等地,川美通过艺术创作、文旅融合等方式,让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环川美艺术生态圈”,与九龙坡、沙坪坝、高新区、北碚等合作,联合打造重庆美术公园、科学公园等。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中,川美会做什么项目?
庞茂琨:川美将建造重庆市工业设计中心,采用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技术,打造物联网工业应用、虚拟现实、医工交叉设计研究与应用集群等平台,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的设计应用与创新。
为什么川美美术学、设计学能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庞茂琨:和我们的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在川美的学科建设中,美术学和设计学是“双核”,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是“两翼”。其中美术学包含油画、版画、国画、书法、雕塑等10余个研究方向。设计学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研究方向。
如今,川美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川美也正在发展前沿的未来科技新兴学科,例如实验艺术、智能设计等,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谈未来
让专业的人群去影响城市的艺术生活
艺术对城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川美每年的毕业展“开放的六月”已成为重庆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日。未来,川美会继续拓展这个活动?
庞茂琨:是的。川美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最早提出“毕业展如何与整个城市发生关系、与民众发生联系”概念的。通过毕业展,让大家认识到艺术家们在干什么,美是无处不在的。让专业的人群去影响这个城市的艺术生活。
“开放的六月”我们已经进行10多年了。最早在老校区时,作品专业与时代的结合不是很明显。现在每个专业的毕业作品都丰富多样,与时代、市场需求、现代科技越来越紧密对接。环境艺术专业有些毕业设计作品,政府拿去直接用了;一些艺术机构、收藏家等通过“开放的六月”来选才、挖掘好作品;广东、福建等地的企业,在观展后订购服装、首饰、工艺品等。学生们作品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态,互动性、参与性非常强。这与我们教学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
在加强“双一流”建设,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的发展方面,川美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庞茂琨:“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各自找准定位,在竞争中寻找特色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比较有特色的是12个特色工作室,还有1个创新人才实验班以及“驻留艺术家计划”。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两手都在抓。
记者手记
让教学和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
“志于道 游于艺”,这是川美的校训,语出孔子《论语·述而》。“志于道”,意为探究宇宙之根源,遵社会之法则;“游于艺”意为探索“艺”与“术”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川美秉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围绕“新中国建设”等主题,着力从美术与设计两方面创新发展,进行重大主题创作。
“志于道 游于艺”正好体现了川美开放兼容、浪漫自由的办学理念和艺术思想。秉承艺术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教学和作品一直与时代紧密相连;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才能人才与佳作倍出。
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龚清扬
审核:张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