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遇见追梦人”科技·人文大讲坛重庆开讲
2021年04月25日 18:15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4月25日电(记者钟旖)重庆科技馆24日举行“遇见追梦人”科技·人文大讲坛活动。来自川渝两地三代航天人中的代表——包括一线科研工作者、航天技术骨干、“816”核工程建设者,为喜欢航天科技、热爱人文历史的广大观众带来了主题演讲、科技制作及艺术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活动。

  “2019年1月15日,月球上的棉花长出了嫩芽,登上了微博热搜。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培育出地球生物,这也是我们团队在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上取得的成果。”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师张元勋带来题为《送星星一朵小棉花》的“棉花历险记”,生动还原了在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背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艰难攻关历程。

图为讲坛xia
图为活动现场。重庆科技馆供图

  “我是四川航天土生土长的一名‘航二代’,我的父亲是老三线建设中的一名普通司机,他曾经开着翻斗车到河床上拉沙石搞三线建设,开着货车送产品到大漠靶场做试验。”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成都工匠”称号获得者凃强以《深山铸剑师》为题,讲述了航天“高光”时刻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816”地下核工程首批建设者、高级工程师孙国光介绍说,“816”工程从1966年施工到1975年结束,时间长达9年之久。许多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义无反顾、背井离乡去到涪陵白涛,轰轰烈烈地搞建设。“816”人伴随“816”核工程一路走来,魂和根早已融为一体。虽然一切的奋斗和努力都只是科技战线上一块小小的“垫基石”,但在国家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据悉,除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当天,重庆市工程师协会合唱团还为观众带来了合唱歌曲——《祖国不会忘记》,用经典旋律和昂扬气魄致敬追梦人。不少市民还现场以中国火星探测器为原型,发挥创意动手搭建、组装属于自己的“火星车”并带回家。

  

【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