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院士支招 保障山地城市饮水安全
2021年04月19日 09:29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21年会在渝召开

  院士支招 保障山地城市饮水安全

  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

  如何保障山地城市供水饮水安全?4月16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21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的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作主题报告支招。

  缩小城乡供水差异

  “‘十四五’时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集中攻坚期,要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认为,建设国家水网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根本之策,包括重庆在内的省市要立足跨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进而缩小城乡区域间供水差异。

  为了缩小城乡供水差异,钮新强建议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形成城市大集中、城郊大集约、山野小分散的供水格局,最终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的目标。

  针对区域间供水差异,钮新强也谈到了自己的想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构建区域水网,各自就近引水,缓解河流过度开发的问题。”钮新强表示,重庆可以实施长江、嘉陵江提水工程,替代原规划的中小水库建设;成都可以从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大渡河引水,向都江堰灌区供水。

  建“海绵城市”缓解内涝

  去年夏天重庆迎来了特大洪水,洪峰过境后城市的内涝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缓解城市内涝?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认为打造“海绵城市”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重庆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建设“海绵城市”有其必要性。

  早在2016年,重庆就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首批试点城市,而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就是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先行试点区。

  “我一直在参与试点工作。可以说重庆‘海绵城市’建设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悦来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推广。”任南琪表示。

  让水环境尽量“恢复自然”

  “长江流域无论是上游重庆还是中游的武汉等城市,去年洪涝灾害都十分严重。”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认为,洪涝问题是由城市化、气候变化、雨洪管理等多因素共同导致。

  “城市化带来的水文效应,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夏军介绍说。

  气候变化也不可忽视。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局部地区暴雨强度和频率明显提高。比如,重庆处在东部季风区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一旦进入汛期,重庆就会迎来丰沛的降水,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较大。

  “解决洪涝问题,要尽可能消除城市化建设带来的不利水文效应,让水环境尽可能恢复到自然状态。”夏军表示。

  健康水是个“伪命题”

  “经常遇到朋友咨询与健康水有关的问题,他们看到网络上有些文章与视频夸大其词地宣传‘健康水’。”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认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健康水”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制定健康水的具体标准。

  在曲久辉看来,健康的饮用水没有商家说的这么复杂,其实就看三个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没有健康风险、口感好喝。只是目前饮用水水质还有风险,面临着生物安全、化学安全、复合污染等多重挑战。

  近年来,我国河流和自来水中“发现抗生素”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饮水安全的担忧,抗生素污染带来的化学安全威胁不可小觑。

  “工业废水处理是用生物处理的办法,对于抗生素无效。”曲久辉表示,制定饮用水中的抗生素残留标准是当务之急,其次还要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西方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美国从2014年起就限制在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

  饮水安全面临挑战

  “饮水安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认为,保障饮用水安全要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开发出水源水质动态检测传感器和智能化监测系统以及无动力绿色膜处理技术,高效去除水源中的重金属、微生物。其次,管网规划与改造中需要降低水龄,减少压力突变,通过智能化供水减少停水与水质突变的问题。

  “我们应该完善饮用水水质标准,可参考美国、欧盟等国际相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马军强调,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水源的保护。

  记者 崔曜 实习生 冯继瑶

【编辑:李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