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第十五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缘何落户两江新区?
2021年04月19日 20:53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4月18日电(谢力)4月17日,第十五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在两江新区开幕,吸引了30多名全国两院院士、众多电子行业专家学者、重点企业负责人等齐聚。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起源于1962年,因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前瞻性,被业内誉为电子科技发展的风向标。

  这个含金量极高的会议为何会落户两江新区?年会的召开,对两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又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记者日前采访了两江新区及中国电子协会相关负责人。

  两江新区已搭建电子信息产业链

  早上8点刚过,来自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研发总监罗成就来到了两江新区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看着会议中心里的两江新区简介,他饶有兴致地拿出了手机拍照,“还真没想到,两江新区电子产业做得这么有声有色。”

  他告诉记者,此前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的举办地,一般都在东部沿海,很少会在西部地区。为了能参加这次会议,他还放弃了原本定好的出游计划。

  该协会负责人表示,两江新区是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之一,拥有非常完善的电子产业生态,非常契合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的主题。

  目前,两江新区已经搭建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在产业链、产业端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力布局。

  在产业链方面,以京东方、奥特斯、万国半导体等企业为龙头,两江新区先后引进了康宁玻璃、联创电子、东进世美肯、法液空、住友化学等27家核心配套企业入驻,形成包含玻璃基板、精密注塑、精密冲压、光学膜、背光源、导光板、大宗气体等完整产业链。

  看好两江新区发展前景,上述企业在两江新区的布局也在不断加码。其中,总投资达10亿欧元的奥特斯三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将于2022年正式投产,届时将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能计算模组的高端半导体封装载板。

  与此同时,两江新区也在加大力度做强产业端,推动电子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记者获悉,总投资达465亿元的京东方第6代柔性面板生产线目前已经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始试生产,达产后可月产AMOLED屏4.8万片。

  该生产线是京东方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建造,采用全球领先的主动有机电致发光AMOLED技术生产柔性屏。项目建筑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AMOLED生产线,也是重庆当前最大的在建超级洁净厂房。

  “围绕做大产业群、做优产业链、做强产业端,两江新区正以大数据智能化赋能电子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洁说。

  强化合作服务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本届年会延续了豪华的专家阵容。顶级嘉宾的思维碰撞,既为两江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诸多可参考的建议,同时也让增强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4月17日的活动中,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为重庆及两江新区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能级提供了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是国内信息学领军人物之一。他表示,中国的5G全方位布局已经跻身第一梯队,对世界移动通讯格局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发展5G及工业互联网意义重大,重庆应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的数字化转型机制,推动5G在制造业、金融等重点领域应用。

  这和两江新区的布局思路不谋而合。今年3月,两江新区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以整合重庆及两江新区的产业资源,助推两江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同时,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节点等资源,两江新区还在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布局都在加快推进。

  另外一方面,以此次年会为契机,两江新区还将与中国电子协会强化合作,加强在产业资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享。

  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王三环表示,两江新区除了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之外,还在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载体,为双方日后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已达35家。

  这其中,两江新区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合作堪称典范。2019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目前在无人驾驶、汽车雷达、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全面铺开。

  就在本月初,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联合打造的功能型无人车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将聚焦建设专用测试数据库,搭建专用测试台架,建设道路测试试验场,提供专业的测试评价综合服务,推动功能型无人车行业快速发展。

  李洁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将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生成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打造创新引擎上当好表率,助力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郭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