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綦江 治水兴水 既惠民生又促发展
2021年01月17日 11:04 来源:重庆日报
秀美綦河水 摄/罗玉平
秀美綦河水 摄/罗玉平

  从水利工程到水土保持,从农村饮水到防汛抢险、生态修复,“十三五”时期,綦江区坚定不移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把治水兴水当作关系区域发展的大事来办,成效卓著、有口皆碑。

  在完善各环节工作机制基础上,綦江纵深推进河长制实施,接连开展一系列制度性的完善和创新,促进了企业排污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在当地群众间获得广泛支持。

  展望“十四五”,綦江遵循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正努力擘画水利改革发展新蓝图。

  强基础补短板 小水利惠及大民生

  “你看这水多足、多清亮!五年前可用不上这么好的水。”1月14日,綦江区打通镇上的居民杨女士打开自家厨房的水龙头,热水器“哄”的一声,雾腾腾的大股热水从龙头里喷出。

  “水量小,水质也不好。”几年前,石壕、打通等南部四镇还有许多人为用水发愁。

  綦江境内共有干、支河流29条,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同时,当地高山多、采煤沉陷区分布广,农村饮水安全基础设施薄弱。过去,石壕、打通两地的水资源供给与利用矛盾就十分突出。

  改变开始自2016年建成的一项水利项目—茶树湾水利工程,为石壕、打通场镇生活及工业、采空区农村人畜提供生产生活用水810万立方米,解决供水人口达16.5万人。

  去年,綦江又大力实施南部四镇片区供水改扩建工程、铺设管网,稳定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

  一系列的变化,是过去几年綦江水利工作显著进步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綦江区完成投资7.2亿余元,稳步推进茶树湾小(一)型水库、月露小(二)型水库等4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藻渡大型水库,福林、梅子桥中型水库,马龙、中岗等小型水库工程各项前期工作,440处农村供水工程和36处城区供水工程投入使用,形成城乡供水水源保障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城乡居民用水紧张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产之基,农田水利直接关系群众“饭碗”。綦江区坚持“开源”与“节流”两手抓,一方面,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近10万亩。另一方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建管道近200公里,改造一处小水源。同时,整治1331口山坪塘、102公里渠道,种种措施,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去年夏天,綦江遭遇八十年不遇的暴雨洪灾,但该区快速反应,精准施策,打好防汛救灾硬仗,无一群众伤亡。“成绩的取得,与防洪抗旱减灾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綦江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綦江投入约5亿元,全力推进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和11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了61个重点山洪灾害风险点群测群防体系。

  除此此外,投入4200万元用于水库、山坪塘、渠道、人饮供水管道等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新建成新盛、郭扶等12个街镇抗旱应急水源连通工程,解决24.8万人干旱季节应急饮水问题,“小水利”切实解决了“大民生”。

  綦江区将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下,綦江区“十四五”期间重点从城乡防洪、城乡供水网络建设、河湖保护与修复、智慧水利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构建城乡水利统筹协调、水环境生态健康可持续的水利发展格局。

  水土流失治理 生态障碍变生态屏障

  每年6月至10月,綦江高庙坝生态旅游区游人如织。这里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充足,成为重庆主城及周边市民避暑养生、休闲旅游的想来、想留、想念之地。

  2016年以来,綦江投入3131万元,建成了高庙坝度假区、永新三会、永城农博园三个水保产业基地,打造了500亩凤冠橘产业园、3000亩三红柚基地、800亩三杨桃种植基地等一大批经果产业基地,实现了撂荒地变成金土地、群众变成新股东、小山村变成大景区的华丽蝶变,日常吸纳11个行政村及周边500余名群众就地务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结合城市品质提升,通过实施清溪河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既有效提升河道两岸景观,改善河堤岸坡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蓄水保土功能,又达到了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打好‘组合拳’”綦江区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运用生物、农耕、工程等措施修复生态。比如,通过实施黄沙水库、福林水库、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退耕还林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石漠化治理和绿色矿山治理等项目建设,五年来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60.72万吨。

  此外,綦江还压实主体责任,成立由分管区领导挂帅的区水土保持委员会,10余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统筹协调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累计治理水土保持项目9处。

  多措并举下,綦江水土流失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9.2平方公里,区域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基本形成生态屏障。

  纵深推进河长制 臭水沟变身幸福河

  1月14日,綦江城区阳光明媚,穿城而过的通惠河水清河畅,岸畔游人如织,各处不时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而在三年前,这里的通惠河还是城市“黑臭水体”。

  2017年,綦江区出台了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全区范围“2017年底之前基本消除通惠河黑臭水体,2020年底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各河流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流长度只增不减”的目标。

  “现在,这个排污口流水都是清澈的了、这边的荒草地都建成了滨河绿道了,那边以前有个养猪场现在已经是绿化带……”通惠河村级河长周春梅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这几年她的亲眼所见。

  无独有偶。在郭扶镇五星村,两家养殖户在郭扶河边养殖了3000多只鸭子,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河道,既影响附近村民的生活,又污染河水。通过郭扶河区级警长牵头,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共同协助,做好养殖户思想工作,很快进行取缔和搬迁。

  “河水环境的改善,得到了群众的点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河长制’工作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綦江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推进河长制实施过程中,綦江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性创新。例如,将各行业部门履职情况纳入到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了企业排污整治、弃土乱堆治理、河道乱建整改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又如,创新实施“区级河长巡河交办事项告知书”制度,将巡河过程当中发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区级河长签发告知书交办,实行闭环管理。

  建立完善机制的同时,綦江区同步加大治河投入,每年落实500万区级河长制专项预算,其中40%资金专项用于河道的日常管护保洁,60%资金则专项用于重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生态问题整治。

  下一步,该区将加强区域统筹,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同步推进河岸绿化、河道治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让河道成为绿色的生态线和美丽的风景线,绘就一幅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江河安澜的美丽“风景画”。

  贺娜 刘廷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