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9日电(李梦瑶 王晨雅)8日,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重庆大学开展,来自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120余名本硕博学生通过活动感悟红色精神传承、强化使命担当。

“在斑驳岩壁前触摸历史,我读懂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学校师生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书写的历史答卷。”新闻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徐思凡参观重庆大学防空洞后说。重庆大学防空洞是全国高校现存修建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的防空洞,见证了抗战时期师生“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旨在引导新闻学子在‘行走’中感悟精神传承,在‘对话’中思考时代责任。同学们对这种思政课兴趣很高,来回校车上都在谈论着‘使命’关联内容。”新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研一支部书记石雨霏介绍。她认为,当代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创新的塑造,聚焦红色精神传承与青年使命担当,以青年视角解读历史、链接现实,用适合的表达形式激活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贴近青年、感染青年,还要筑牢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心理韧劲。
2025年10月20日,“复兴民族 誓作前锋”重庆大学防空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在这场“行进使命的思政课”中,师生们通过参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动员、实地探访防空洞遗址、聆听革命故事,把准未来发展的使命方向。
“围绕重庆大学防空洞这一红色资源,将其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开展主题为‘使命’的‘大思政课’,目的就是引导新闻学子在实地行走与研讨中,领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激发他们的前行斗志,践行青春誓言。”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说,学院将继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育人领域,努力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育人新路径和新模式。
据悉,新闻学院还将开展《理响青年》内容创作以及影像创作评选活动,打造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的短视频作品,让红色创作成为青年的自觉追求,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融入校园血脉,让爱国情怀成为青年学子的精神底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