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24日电 近日,“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以下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走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南山校区南山报告厅,生动讲述他们“为党护苗、为国护未”的感人故事。
日前,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褒扬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等7名同志是“德法相伴、倾情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典范”,并向全社会发出学习号召。
从一个人的朴素心愿,到一群人的坚定同行,再到一座城的温暖守护,分享人员用生动的讲述,为校生们带来了一堂沁润心灵的法治育人实践课。

分享会上,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以及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工作对象、新闻记者,结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际,生动讲述了他们在司法办案、权益维护、普法教育、心理关怀等方面的感人故事和实践经验,展现了新时代检察官忠诚履职、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重庆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詹文渝以《为了孩子,他们竭尽所能》为题,回顾了团队从1个“莎姐”维权岗发展到如今500余人规模、覆盖全市的“护未联盟”的21年历程。她表示,这份坚守源于为党护苗、为国育才的初心,期盼全社会德法相伴,携手护卫孩子成长之路。
“为孩子多做一点,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追求到极致。”团队发起人之一、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梅玫在《我和孩子共成长》中,动情回忆起21年前法庭上那个无助少年的哭诉。正是这份触动,让她把一个岗位做成一个品牌,又推动一个品牌升华为一座城市对未成年人的温暖守护。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眼里的光,永远清澈,永远明亮!”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龚珊在《为了孩子眼里的光》中,分享了团队推动建立的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强制报告制度及“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将制度构建为守护孩子的“防护林”。

“只愿拼尽一切,让孩子的世界更干净一些、更安全一点。”团队代表中最年轻的成员、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检察官唐焕然,以《守土有责:做护“未”领域的戍边人》为题,讲述了他办理全市首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推动文身治理、创作普法情景剧的实践,展现青年检察官的担当。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一生。”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吴波在《在法治威严中传递温暖》中,分享了他扎根库区从事未检工作的体会,强调在严肃司法中传递司法温情,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不管多么艰难,不管花多少时间,我们都将以国家之名,守护孩子茁壮成长!”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非白在《以国家之名站在孩子身后》中,讲述了与同事连续七年陪伴三名孤儿的故事。一声“检察官妈妈”,是她收到的最暖心的回报,也诠释了“办案有期限,守护没有终点”的信念。

“只要用心浇灌,迷途的孩子也能在法治阳光下重新起跑!”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孙文静在《守护迷途青春是永不放弃的承诺》中,分享了她15年办理600余起案件、探索“检察官+观护人员+司法社工+亲属”帮教模式的经历,展现对迷途少年的不弃之诺。

“让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暖的‘家’呵护成长。”开州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王莉在《有家的孩子,像块宝》中,以母亲与未检人的双重身份,坚持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并推动研发“家庭成长环境风险防控”数字模型,用科技赋能守护。

从被守护者到守护者,从记录者到传播者。璧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韩丹,《检察日报》《方圆》杂志首席记者刘亚,当代党员杂志社首席记者王雪的深情讲述,诠释了榜样的力量与法治的微光在守护童年之路上的温暖延续。
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先进事迹的宣讲,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课、法治实践课、师德涵养课,让师生们对“德法相伴、倾情护‘末’”的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等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更激发了全校师生投身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近年来,立足服务0~12岁儿童成长需要办学特色,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与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渝检护“未”团队)紧密协作,共同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与权益保护工作。双方以共建全市首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特色课程为核心,正稳步推进覆盖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家长及特殊群体的五大课程模块开发,积极探索“司法+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巩固与拓展同渝检护“未”团队的协作,将学习宣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所激发的精神力量,切实转化为加快推进法治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行动与成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