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22日电(何星宇)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刘川就前列腺癌防治与新疗法进展展开分享,旨在提升公众早筛意识,同时介绍近年来在诊疗路径上的新突破,让更多男性患者及其家庭看到希望。
随着检测手段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前列腺癌在我国的诊断率逐渐上升,呈现出“发病年轻化、确诊早期化、治疗多元化”的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约4.75万,作为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显著上升。
刘川介绍,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老年男性逐渐增多,发病自然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脂肪、高蛋白尤其是红肉类的饮食是危险因素,而以植物为主、多吃海鲜类白肉更有益处。此外,肥胖、遗传因素如BRCA基因突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也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
前列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排尿不适、夜尿增多,极易与前列腺增生混淆,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错失最佳干预窗口。因此,提高早筛覆盖率,成为当前防治工作的关键。目前,PSA检测是最普遍的初筛手段,检查费用低廉,基层医院即可开展,若结果异常,可进一步通过磁共振或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建议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检测一次,有家族史者从45岁起应提前筛查。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需根据疾病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刘川介绍,判断药物疗效主要从三个方面,即PSA指标是否下降,影像学检查中病灶是否缩小,以及患者排尿困难、骨痛等症状是否缓解。早期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达到治愈目的,而晚期患者主要依赖内分泌治疗,以抑制或阻断雄激素信号。
近年来,前列腺癌治疗理念不断升级,强调“早联合、全程管理”,对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联合采用多靶点方案,既可强化对肿瘤的控制,又能延缓疾病进入去势抵抗阶段。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该阶段使用新一代疗法并长期坚持,可显著延长总生存期,部分患者生存时间可超过8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超过60%。
除医学治疗,患者及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的配合也十分关键。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受到排尿障碍、骨痛、性功能下降等生理困扰,同时心理负担较重。适度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积极的心态对康复有积极作用,术前术后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可帮助改善尿控情况,饮食上应增加鱼类、坚果、蔬菜等优质食材,减少高脂和油腻饮食,生活中保持良好社交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治疗耐受性。
前列腺癌是一种威胁男性健康的疾病,但并非不可控。通过早筛查、早诊治,结合新一代疗法以及多学科协作管理,患者有机会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和公众认知的提升,期待前列腺癌逐渐走向“可管理”的慢病阶段,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