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数字+产业+场景” 重庆农商行的转型密码
2025-09-18 15:19:44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18日电(何乐 程婧雪)“从3月底至今,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带领重庆农商行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资产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转型升级,重塑发展模式、应对发展挑战、开启第二增长曲线。”近日,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举办的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重庆农商行党委书记刘小军明确指出了重庆农商行改革转型的紧迫性。

  上半年,重庆农商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7600亿元,均居全市首位;实现净利润78.47亿元,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6.99亿元,双双实现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继续位居A股10家上市农商行之首。

  与此同时,在与投资者交流中,刘小军指出,虽然重庆农商行是上市农商行龙头,底子厚、基础好、数据实,具备“零售、科技、县域、总部”四大优势领域,但同样也面临着息差收窄、同质化竞争、同业内卷的压力,并存在“内卷式”传统营销获客、主城区域和公司业务存在差距、多点盈利能力不足等短板。

  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把业务短板转化为增长空间?在业绩说明会上,刘小军为重庆农商行给出了破局之道:构建“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相比其他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是一个极具鲜明特色、极具发展潜力、亟待深入发掘的金融富矿,具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刘小军指出。

  数字驱动:重构信贷全流程,实现“数据找客户”

  当下,数字化浪潮正令银行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重庆农商行大力实施的“三种新动能”过程中,“数字驱动”居于首位,即“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重构传统的信贷生产流程,形成数字化获客、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贷后的体系性能力”。

  “过去,公司业务未能充分运用超1700家线下网点和1.5万名员工的服务触角优势,尤其在公司客户资源高度集中的主城区域,网点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在业绩说明会上,重庆农商行副行长唐莉坦言。

  在此背景下,重庆农商行的解题思路是依托数字工具催化传统优势,提升客户覆盖面。唐莉介绍,今年以来,重庆农商行全面重构数字工具,优化并上线13项对公业务功能,并以科技金融为试点,打造科技金融获客平台,实现对科技型企业分层分类的自动推送,从而变“人找客户”为“数据找客户”,构建从数据挖掘、线索推送到客户转化的高效闭环。

  从结果上看,数字化工具效果显著。据唐莉透露,自6月30日上线以来,该平台根据客户经营地址定向推送客户至分支行、至营业网点乃至客户经理。截至当前,已实现线下对接客户超过1000户,客户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展。

  数字化驱动同样作用于风控。中报显示,上半年,重庆农商行对标资本新规,完成资本管理系统主体功能上线;同时,持续推进信贷领域重要系统功能优化,提升风险识别、反欺诈等精准度和覆盖面,强化信用风险防控;此外,该行模型风险全生命周期管理稳步推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

  种种成效背后,是重庆农商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刘小军表示,近年来,该行一直加大科技投入,近五年投入超35亿元,年化增长率超过10%,科技人才全集团占比超5%;在分布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方面紧跟行业发展,申请各类科技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200余项,参与各项标准制定近50项,领先其他农商行。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重庆农商行数字化工具进一步升级。据重庆农商行行长隋军介绍,上半年该行数字化转型关键工程加速落地,推进10个建设型项目投产,完成AI中台建设和大模型垂直应用落地。

  产业链动:从“点状获客”到“链式服务”,兼顾营销与风控

  当数字化工具完成对银行营销、风控和贷后管理质效的提升,基于产业视角的认知转型构成了重庆农商行深化改革的另一个动能。刘小军认为,要改变原先点状获客的模式,引导分支行和客户经理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成体系地发掘潜在客户、开展客户营销。

  唐莉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了重庆农商行延伸产业链条触发协同联动优势,做实客户服务深度。一方面,绘制产业知识图谱,构建核心企业关系图,打造链上客户分支行协同营销体系,形成营销合力。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打造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配套基础设施,增强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重点客户合作上,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创设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以供应链思维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今年上半年,重庆农商行以汽车龙头企业为链主,通过银企系统间数字化对接,对其下游经销商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切实为链上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针对涉农客户群,下一步,重庆农商行将运用产业链思维升级服务,实现营销获客、授信担保、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转变——促进客户从‘单个涉农主体’到‘全产业链经营主体’转变,授信从依赖‘抵押物’到‘产业链的数据信用和交易信用’转变,服务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供‘集支付、结算、融资、保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同时,运用行内及政府、平台交易等数据,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贷前涉农主体数字画像。依托产业链数据溯源、增信,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到销售的全环节信息‘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溯源记录,验证交易背景真实性,为授信审批、贷后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在业绩说明会上,重庆农商行副行长谭彬指出。

  中报显示,重庆农商行构建“组织保障+产业深耕+科技赋能+考核驱动”四位一体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布局,推动地方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做大做强生态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推出“云阳面业”“中药材”“三峡柑橘”“生猪养殖”等52个特色化、标准化、专属化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扩面增量。同时,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支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快速响应链上客群支付结算、融资等综合金融需求。

  场景圈动:以场景生态构建“护城河”,打造多点盈利模式

  沿着产业链展开客户营销,意味着更多场景与生态的出现。刘小军指出,沿着产业链展开客户营销,会发现链上的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基本上是“一链一场景”,甚至是“多链一生态”,而围绕着这些场景和生态,可以设计和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和非金融业务综合服务,在赋能客户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多点盈利,并且形成该行展业的“护城河”。

  中报显示,重庆农商行融入社区商业生态圈,着眼高频消费和经营场景,构建“渝快振兴贷2.0”,以场景生态中的交易数据为基础,融合客户行为数据,细分多种维度对渝快付商户进行“画像”,匹配相适应的策略规则,批量开展主动授信。同时,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特别是科创企业开展“链上”营销服务。

  在场景圈动的构建上,刘小军提出重庆农商行未来应实现三大角色转变:从单一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综合金融服务商;从企业金融供应商转变为产业资源整合者;从金融网络经营者转变为场景生态运营商。

  比如,目前该行正在打造的“社区商业”模式,就打破了以往零售与商户分别营销的传统,将零售客户引导到商户消费的同时,筛选出优质的商户为零售客户提供优惠,形成一举多得、多方共赢的局面。

  “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将重庆农商行打造成为一家科技型、产业型和生态型的世界一流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西部第一、全国领先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持续扩大竞争优势,努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业绩说明会上,刘小军介绍说。

  从数字驱动的流程重塑,到产业链动的生态赋能,再到场景圈动的价值深挖,重庆农商行正以“三种新动能”为引擎,积极绘制着自身转型的发展蓝图,还积极探索一条属于农商行业界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未来,在银行业变革与区域经济升级的双重机遇下,重庆农商行将在新一轮改革中加速转型,开辟新的业务增长极。(完)

【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