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15日电 题:重庆荣昌:数字赋能乡土 流量点亮振兴
作者 张玲梅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批来自荣昌区新专联网络人士分会的会员们正以屏幕为田、以流量为种,用数字技术架起城乡联通的桥梁。
从直播间里的“金果果”到短视频中的非遗技艺,他们将互联网基因注入荣昌广袤大地,探索出一条“线上赋能 +线下深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直播助农:让山野珍品走出深闺
初秋的盘龙镇生姜种植基地里,盘龙姜大获丰收,新专联网络人士分会的殷梅正举着手机直播采收场景。“朋友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刚摘下的盘龙生姜,清香可口、爽口化渣,大家可以点小黄车下单!”镜头前,殷梅手把手教果农操作直播设备,身后的种植基地实时画面与达人的生动讲解同步传向全国。在主播们的镜头里,拍出了“新丰景”助农行动,分会会员们创新采用“线下体验 +线上传播”模式,不仅带动生姜销量突破2万斤,更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盘龙生姜品牌深入人心。
在峰高街道,菜农陶连杰的贝贝南瓜直播间同样热闹非凡。作为“新农人”的他,通过“科学+电商”的双轮驱动,以抖音平台为“试验田”,从15秒短视频到多镜头叙事,今年5月首开直播便引发“求购潮”。线上千余单带动线下直采,销售额超 300万元。
“以往这个时候我还在奔走找销路,现在跟着新专联的网络达人们学会了直播,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陶连杰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数字经济带来的改变。
技能授渔:培育乡村振兴“数字新农人”
“注意构图要突出农产品的新鲜质感,直播话术要接地气……”在直升镇举办的电商培训班课堂上,新专联网络人士分会的会员导师正手把手传授直播技巧。来自燕儿村的村干部在培训后,精心制作的春见柑橘宣传视频播放量陡增,他感慨道:“原来觉得拍视频、搞直播遥不可及,可现在这些‘触手可及’的数字技能就像给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
这样的技能赋能场景正在荣昌各个镇街上演。荣昌区新专联网络人士分会会员们发挥专业优势,累计开展电商培训超80场次,培育出300余名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的“数字新农人”。在荣隆镇,网络人士分会会员李梓萌与当地合作建起直播基地,并成立农业科技公司,签约主播、培养人才、打通供应链,40多个就业岗位在乡土落地,更多荣昌特产通过镜头走向全国。据悉,开展直播带货30余场,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这种“授人以渔”的培育模式,让乡村振兴有了持续造血能力。
团魂聚心:用公益服务点亮乡土价值
在近期举办的“同心相伴”网络公益服务团第一次沙龙活动上,新专联网络人士分会会员们正在热烈讨论如何资源整合将荣昌“好物”推荐出去。
“丰收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现场直播,让大家‘云感受’丰收的喜悦。”“我知道仁义的无花果最近成熟了,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线上宣传。”“咱们不光可以直播带货,也可以推介‘棠城同心之旅’线路。”会员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网络公益服务团活动计划。
网络公益服务团负责人余芳表示:“正如服务团的logo背后传递的含义一样,我们旨在汇聚统战力量,传递社会温情。通过建立服务团,搭建起‘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桥梁。借助网络平台,提升荣昌特色农特产品影响力,助力农户创收增收。”
从田间地头的直播镜头到乡村振兴的数字蓝图,荣昌区新专联网络人士分会的会员们正以独特优势书写着助农兴村的时代答卷。他们用流量汇聚爱心,用技术赋能产业,用创意激活文化,让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正如一位会员所言:“每一个点赞、每一条传播都是对乡村振兴的支持,这就是我们网络人士的乡土情怀与时代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