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27日电 “大气污染难溯源,传统方法数据滞后、成本高、耗时至少3个月。而依靠大气污染指纹图谱技术能1小时锁定‘真凶’,每小时更新主要污染类型,管理成本直降70%以上。”8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两江新区照母山下的广睿达,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创新应用。
“我们成立于2012年,一直专注于以科技手段来提升污染监管与治理的效率。”广睿达公司创始人及总经理蒲勇介绍,作为重庆首家乃至全国率先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环境治理的企业,13年深耕,目前公司已拥有258类CV算法,108类数据算法、120类无人机场景算法,成为重庆目前低空场景智能监管领域AI算法最多的公司。

源头治理是环境污染管控中关键一步。广睿达借鉴刑侦领域的“指纹识别”思路,创新性地将其引入大气环境溯源领域,推出了大气污染指纹图谱技术。
该技术利用全国5000+环境监测站的公开数据,建立起32类“污染指纹”库,覆盖工业、扬尘、机动车、生物质燃烧等多场景污染源,并且实现每小时更新,一目了然动态捕捉到大气污染源变化。
例如,当数据识别NO2与PM2.5同步飙升的“指纹特征”,1小时内便锁定重点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激增,可为交通管控提供即时依据。截至目前,大气污染指纹图谱技术已成功应用至多地大气污染“冬防”攻坚战。
“我们花了4到5年的时间给污染源‘录指纹’,目标就是简单数据、复杂计算、快速解析。”蒲勇解释,大模型聚集大气污染应对的重要业务场景,无论污染源如何多样,在睿眼看APP上都能“按图索骥”精准识别,为分区、分时段的精准管控提供支撑,该技术已被中国环境检测总站采用。
在广西自治区,广睿达通过卫星遥感周期扫描、无人机自动巡航、固定高空瞭望视频800余套,完成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画面抓取”布置,同时AI图像识别技术“在线分析”,搭建起“天-空-地”协同取证体系,形成线上实时监管处置闭环。
2022年该项目AI识别违规图片22万张,查处违法行为11万起,避免人为污染事件1.5万起,火点数量减少幅度77.5%,极大提升了大气环境监管实效。
基于“发现-处理-分析-应用”全流程图像认知技术路线,目前广睿达已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的各个单元,为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火电/钢铁/水泥/焦化超低排放等领域的监管提供助力。
目前公司已与中国铁塔、华为、海康威视等众多企业建立起合作,技术服务输出到全国50余座城市……蒲勇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在照母山这片大中小微企业共同蓬勃发展的创新土壤,投身于更高效、更精准的“AI+环境治理”技术研发,持续探索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新范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