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15日电 题:“伤疤”愈合,矿山新生:毓青山上的绿色蜕变
作者 李慧敏
一条鲜花大道蜿蜒而上,两旁三角梅开得正艳。海拔700多米的毓青山上,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村民白家友停下脚步,望向层层叠叠的茶林。
“以前环境哪有现在这么好哦,满山尘土到处飞。”白家友抚摸着老鹰茶树厚实的叶片感慨道。茶林下头,一座四百平方米的茶叶深加工车间即将投用。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座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废弃砂石矿山。山坡上布满采矿留下的“伤疤”,光秃秃的山体像“和尚的脑袋”。村里村外尘土飞扬,每当下雨,泥水伴着沙土四处横流。
如今,经过生态修复,这片土地已成为毓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水清了,山绿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
伤疤:百矿千疮的生态之痛
20世纪80年代,团林村丰富的石灰岩、页岩资源吸引了众多开采者。村里陆续建起大小采石场百余家,高峰时超千名村民投身采石行业。当时连村民建房都是用从山里挖来的石头。
“那时大家都说:有女不嫁团林村。”白家友回忆道。矿坑越挖越多,最终连成一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山脚的山坪塘被泥沙淤积成了“盘子塘”,失去了蓄水功能。当市场萎缩和竞争加剧时,砂石卖不动了,被分流的村民或外出打工,或回家务农,收入锐减。
废弃矿坑成为大山难以愈合的一道道伤疤,团林村陷入生态恶化与经济困难的双重困境。
疗伤:3800万投入的复绿行动
改变始于2006年,铜梁开始实施非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华兴镇将团林村的上百家采石场整合为团林建材厂,保留7个采石场。2012年,再次重组为铜梁林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最终仅保留3个采石场。
2014年,在市区国土林业部门支持下,一项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启动——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对废弃采石场、采石坑全面实施复绿。
修复工程遵循严格的技术标准:复绿的表土层厚度不能低于50厘米,因为表土层下就是无数碎石,不达标泥土就会流失。对正在开采的矿场,技术人员通过采前采中拍照、移栽树木,采后参照照片进行原貌恢复。
在整个矿区按照“整体生态功能恢复”和“景观相似性”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园林化思路统筹复绿,在荒山上造起生态景观林500多亩,种植桂花、紫薇、红叶李等20多种花木。
修复工程不仅恢复生态,更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5年,经过生态修复和治理后的毓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8.75%,被设立为国家森林公园。
新生:茶香弥漫的致富之路
生态修复带来了意外收获。十多年前,白家友、韩受成等村民在山上发现了野生茶树,小心翼翼地挖了几十株回家种植。两三年后,茶树长成,产出的茶叶一家人一年都喝不完。
白家友他们的成功探索,不少村民看在眼里也准备尝试。村里在2014年成立种植股份合作社,确定利益分红模式,鼓励全体村民种植。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通过扦插等方式,让移植茶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很快就将种植面积扩大。如今,团林村的茶叶种植已从最初的几十株发展到1100余亩。
“集体经济如果只有输血,没有造血功能,就不可持续。”团林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说,“以前废弃了的矿山,我们把它种上茶树,既可以生态复绿,群众和村集体又都增加了收入,这是双赢。”
团林村的茶到底是什么品种?华兴镇专门聘请专家来鉴定,确定为老鹰茶,总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三倍,茶汤呈金黄琥珀色,清澈明亮、回甜回甘。
“我们家种了一千多株老鹰茶,一年能收三四百斤干茶,算两百一斤,就能卖七八万。”村民韩世友高兴地说。
如今,团林村的老鹰茶年产成茶5000斤,年产值高达200万元,“铜鹰茶”地理标识也已注册,曾经的生态“负资产”变成了致富的“绿色银行”。
远见:美丽乡村的可持续蓝图
老鹰茶的发展见证了山村的变化,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团林村把白茶的前世今生和发展变化写进村史,放入村里的乡情博物馆中。
团林未来的发展又将着眼何方?答案就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衔接中。
8公里水泥路绵延上毓青山,包括宽6.5米、长3公里的鲜花大道,250余盏路灯点缀在两旁。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团林村建成为铜梁区美丽乡村示范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每到周末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游玩。依托燃灯寺、竹海与楠木、悬崖步道、矿山公园及田园风光等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功能区。老鹰茶种植、特色蔬果产业和乡村旅游共同构成村庄的“造血系统”。
今年,“铜鹰茶”地理标识注册成功,团林村计划新种植白茶树200亩,老鹰茶深加工车间月底就能投入试产,未来还将拓展游客认领茶树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农旅融合。
鲜花大道旁,白家友坐在自家小院里,泡上一杯自产的老鹰茶。“茶叶主要是春季采摘,但夏季发的新芽也是宝。”白家友望向茶山,脸上洋溢着满足。山风吹过,茶香与花香交织,曾经的采矿声已被鸟鸣替代。团林村的故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