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13日电 这个暑期,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多了些青春的身影——50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带着课本里的知识、骨子里的热忱,以“特殊新员工”的身份扎根基层。
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隆双娜,把“新尝试”带进了社区办公室。“以前宣传推文版式单一,现在用年轻人喜欢的模板,配上居民活动的实拍图,阅读量比以前翻了倍。”万年路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在“清风润万年”清廉主题营里,隆双娜和伙伴们还参与编排了情景剧,让孩子们用童趣剧情解读“廉洁”——演出结束后,小朋友们积极分享讲述了对清廉的理解,让她突然明白:“原来年轻人的创意,能让正能量进一步释放。”
“服务的真谛不在光鲜,而在俯下身时能接住每一份具体的需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杨茜玥,把“落地思维”带进了社区活动。在“夏日送清凉”活动中,她注意到新就业群体匆匆来去,于是,她在就在签到时及时记下他们的需求;而在给孩子们讲廉洁知识时,她找来动画片段,用剧情当例子,“孩子们盯着屏幕的认真劲儿,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刘哥哥,明天还来陪我们下棋吗?”金安社区“渝好空间”,几个孩子围着重庆中医学院的刘治宏不肯撒手。这个最初连“怎么让调皮孩子听话”都发愁的男生,如今成了托管班的“孩子王”。他发现低年级孩子不爱听大道理,便用一些小规则引导秩序,“原来基层服务不是硬邦邦的‘管理’,是弯下腰听孩子说话的耐心。”
大学生们的到来,让社区服务从“完成任务”变成了“精准对接”。这种“精准”也体现在社区与居民的互动里。
金和社区居民张红梅记得,高温天里,大学生们跟着社区工作者逐户登记信息,不仅核对得仔细,还顺手发了消防安全手册,“比自家小辈还上心。”万年路社区居民杨兰则对大学生们的“政策翻译”印象深刻:“医保、社保那些条文,他们掰开揉碎了讲,一下子就理解了。”
社区工作者们感受更深。“以前组织活动,报名全靠电话通知,现在大学生做了线上报名表,统计效率提高一半。”万寿山社区工作者陈香说。她记得大学生梁静茹的成长:第一次办亲子活动时,因材料准备不足手忙脚乱,但她没有气馁,主动向社区老同事请教,认真记录活动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一个月后策划读书分享会,不仅提前调研孩子们爱读的书,还用剪辑技能做了预热视频,“现场孩子举着手抢话筒的样子,是社区好久没见过的热闹。”
万寿山社区工作者陈香说:“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创意和效率,是让社区服务变得更暖、更活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青春撞上基层的化学反应。”
这个夏天,人和街道的社区服务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只是咨询台前多了份耐心的“翻译”,托管班里多了些带青春的创意,居民群里多了些及时的回应。但正是这些细碎的改变,让50张年轻面孔与社区的烟火气真正相融——青春的力量,从来都藏在脚踏实地的行动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