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30日电 (肖舒予)7月28日,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组织调研重庆市綦江区慈善会“一村一梦”系列项目汇聚慈善力量打通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的情况,并见证完善路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土路难行”到“货畅其流”:山林村的“产业路经济”
沿盘山公路进入山林村,每隔不到100米就能见到一个会车道,车辆通行顺畅。“这条路叫双莲路,是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以前路窄,摩托车、三轮车剐蹭都是常有的事。”綦江区隆盛镇山林村党总支书记胡朝忠介绍,“在上级政府、慈善公益项目帮助及当地村民踊跃支持下,该道路全程修建了37个会车道,现在路修好了,交通事故也少了,企业来考察也更放心了。”

据悉,隆盛镇山林村双莲公路建设于2009年,全长11公里,硬化路面为4.5米宽。多年来由于路面窄,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制约该区域的发展。双莲公路改扩建项目实施后,使隆盛镇山林村、黄山村、莲花村三个村约6000人受益,同时带动沿途兔场、中药材基地等产业发展,增加老百姓土地流转收入和老百姓务工收入,每年为山林村近40名村民人均增加1万多元收入。
“路没修好时,这片地荒着,我们也没处干活。”一位在山林村中药材基地务工的村民说,“现在路通了,有企业愿意来投资,给我们带来务工的机会。”

从“茶难出山”到“茶旅融合”:新农村的“道路致富经”
走进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綦江区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益莉介绍,该村此前引进过农耕、亲子游等产业,但受道路条件限制,面临发展瓶颈。綦江区慈善会经过调研,联合多方资源,在2024年支持新农村拓宽了入村公路。
入村公路的拓宽有力助推新农村的茶产业。“新农村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桶金,是綦江区慈善会送来的。修建制茶车间、增设红茶加工设备,以及2024年村里拓宽公路等,綦江区慈善会都给予了我们有力的支持。”綦江区石角镇副镇长张旺介绍,当地茶产业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红茶与绿茶兼顾种植,该产业做的是纯手工的原生态茶叶,现已打造了“瀛峰雪”“瀛山春绿”“瀛山红”3个茶业品牌。

据悉,自2017年布局茶产业以来,綦江区慈善会已通过“一村一梦”项目向新农村茶产业注入197万元慈善资源,盘活全村420亩茶产业资源,建成3个加工车间,2024年收入150余万元。“集体经济组织+公司”模式今年预计带动务工5000余人次。
从“路难行、茶难销”到“路畅通、茶飘香”,慈善资金不仅修通了实体公路,更铺就了产业振兴的“快车道”,让茶叶成为带动村民增收、乡村发展的“金叶子”。
綦江区慈善会“一村一梦”项目的探索,正是李益莉口中具体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的生动注脚。这份凝聚慈善力量的实践,为助力乡村振兴积累宝贵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