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28日电(洪小清 卢奕熹 陈博)近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行进边关思政课”社会实践团在云南省绿春县开展实践调研及帮扶工作,聚焦当地茶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帮扶车间、茶厂企业、民族群众,见证和助力当地青年创业历程,以实际行动践行定点帮扶职责,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力量。

哈尼族青年白来山退役之后,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他带着全部积蓄和50万元创业贷款,回到家乡绿春县松东村,开启回乡创业之路,创立公司打造白茶品牌。
同为绿春县青年建设者的李健英,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姑娘,茶山的晨雾与暮色早已融入其血脉。大学期间,她就系统学习茶树栽培与制作工艺,2017年10月,她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带着对家乡的挚爱与改变乡村的决心,立志要让绿春特色资源“活”起来、“走”出去。李健英成立公司与合作社,构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如今,合作社已吸引183户茶农加入,合作社年加工茶叶量达20吨高端茶,相较于传统制作方式,产量增长60%。
李健英在谈起重庆大学帮扶时介绍,重庆大学为她提供先进制茶设备,解决炒茶时火候不均难题,将茶叶含水率控制精度提升至±0.5%,提高了茶叶品质稳定性;在茶叶制作工艺方面,重庆大学帮助他们建立起标准化清洁车间,让茶叶制作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品牌宣传上,专业品牌策划团队深入挖掘哈尼族文化内涵,提炼出“玛玉姑娘”这一特色文化IP;设计出的包装融合竹编、土布等民族元素,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让当地茶叶在市场上更具辨识度和竞争力。
白来山、李健英是重庆大学定点帮扶的代表,其企业、品牌发展与成长见证了重庆大学与绿春县从定点扶贫到定点帮扶的有效成果,是充分挖掘、激活地方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和重点,带动民族群众增收,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案例。
在帮扶行动中,重庆大学多措并举为绿春县茶产业赋能,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联农带农”乡村振兴特色路径。重庆大学利用红茶发酵技术帮助“松东壹号”红茶在2024年全国第一届“茶录传承”茶王大赛斗茶活动中荣获红茶金奖;提供创业帮扶资金,帮助当地企业完成正规化厂房建设,2024年联农带农涉及4000亩茶园,直接受益86户500余人增收;校友企业重庆妙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功能营养液,推动“松东1号”低效茶园提质增效项目,实现技术土壤改良、增加叶酸含量,提高产品品质。
据介绍,仅对于当地企业沁灵茶业,从2024年5月至今,重庆大学先后有23次团队来访帮助或进行实质性推动,现场推进学校科技赋能绿春茶产业提质增效、打通消费渠道助力产业发展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为绿春规上企业科技攻关提供支撑。不仅让沉睡茶山焕发新生,更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户增收致富,成为绿春县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数字营销专家、重大新闻学院教授马二伟通过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后,分别对茶山生态旅游观光、茶叶深加工以及茶叶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提供了详细咨询指导,为绿春县茶叶产品提档升级、茶叶全产业链发展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在学校支持下,我们将以项目制的方式,力争把绿春的茶叶品牌推广做实、做深,让帮扶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二伟说。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支委黎一达说:“在云南绿春县的崇山峻岭上,白来山‘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以及他扎根大山发展茶产业、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令人动容。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引导我从基层感悟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深意,只有扎根基层,才能触摸中国式现代化的脉搏。”
“边疆的民族青年代表以对家乡的执着热爱和带动乡邻的致富担当,义无反顾地返乡创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追求和深切愿景,做到知行合一,最能打动实践团同学们的心,触动他们对未来价值追求的深入思考与选择。”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认为,思政课要充满生机活力,立足基层实践、散发时代气息,思政教育才会有触感、有温度、接地气,才能激发青春力量,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与现实行动,达到塑造灵魂和新人的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