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25日电(罗荣 王野 陈博)近日,据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消息,作为2025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行进边关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之一,云南省绿春县国家级非遗项目《都玛简收》剧作改编启动仪式暨座谈会举行。
会上,该剧作项目负责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郑静说:“《都玛简收》是少有的女性英雄史诗,重点展现了女性勇敢、智慧和仁爱的品质,把女性个体的成长,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创作核心要把原神话中注重表现个人命运的爱情史诗,转化为表现民族命运的生存和发展史诗”。

《都玛简收》是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是流传于绿春县及周边哈尼族聚居区的口传神话史诗,202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都玛简收》描述美丽的哈尼族女子简收从出生、成长到谈情、逼婚、逃婚、流浪,最后回归天界的悲剧神话,传播了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崇拜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观念,以歌谣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给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带给人们丰富、神奇的艺术享受。
据悉,自对《都玛简收》进行创作改编和IP开发以来,郑静着手采风、调研工作,数次到绿春乡镇听取省级非遗传唱人对该剧作的传唱,开展《都玛简收》创作研讨会等。
“学院全力支持《都玛简收》剧作改编,这有助于传承发扬哈尼族文化,推进成为联结东南亚区域的哈尼族文化族群,实质是在响应‘绿春有所呼,重大有所应’的对口帮扶政策,这也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次积极的‘绿春实践,重大行动’文化帮扶的典型案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在会上介绍,“《都玛简收》详细记载了哈尼族人的民族迁徙史和文化变迁史,源自中国,覆盖中国西部到东南亚部分国家。进行电影剧本创作改编,是学院积极推进讲好中国故事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具象化学术实例。”
据介绍,自2012年对口帮扶以来,重庆大学一直以“绿春所需,重大所能”对绿春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帮扶。2023年起,重庆大学陆续投入约50万元资金用于《都玛简收》绘本、插图、文创IP和短视频的制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