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18日电 7月18日,重庆巫山县曲尺乡的标准化果园内,1吨多巫山脆李经海关检疫后,搭载冷链专车驶向香港惠康超市。这不仅是本年度首批出口的巫山脆李,更标志着“三峡珍果”国际化的提速——从“提篮小卖”到“精品出山”,一条融合政策赋能、科技护航与产业链升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清晰浮现。
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破解生鲜出口“保鲜密码”
在重庆耕田而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口专用库内,海关人员正对巫山脆李进行抽样切果、食品安全检测。这批今年首次出口的巫山脆李,即将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据了解,自7月5日巫山脆李开园以来,重庆海关所属万州海关同步启动了“支持巫山脆李扩大出口专项行动”,加大对灰霉病、蚜虫等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确保其符合国际市场准入要求;同时,设立“绿色通道”,落实“优先受理、优先查检、优先检测、优先出证”举措,确保出口脆李“随报、随检、随放”。
“巫山脆李出口正在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运得到’向‘运得快’转变。下一步,我们还将支持巫山脆李陆续发往新加坡、迪拜等国家市场。”重庆海关所属万州海关查检科王杰伦表示。

在冷链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进行选果、装盒、贴标。据重庆耕田而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晨宇介绍,公司采用“气调预冷+蓄冷箱”技术,使脆李在0-1℃、湿度90%环境中实现72小时锁鲜,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3%以下。“每箱脆李都严格遵循出口农产品溯源规定,香港市民可以了解从果园到冷链运输的全链条信息。”王晨宇表示,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和详尽的冷链运输方案,这批脆李将通过全程冷链运输,确保香港市民能第一时间品尝到最正宗的巫山脆李。
从“小特产”到“大产业”:巫山脆李的富民方程式
在曲尺乡、双龙镇等核心产区,脆李销售也是热火朝天,满载脆李的运输车辆穿梭不息,各销售点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

“我们从品种选择到品牌营销全程标准化。”巫山县果品中心相关负责人指着满山李树介绍。巫山脆李产业通过全链条标准化与智慧化创新,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产销体系。在生产端,依托19项标准化技术和绿色栽培模式,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及绿色食品基地,并运用“产业大脑+未来果园”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在供应链环节,采用臭氧雾化技术延长保鲜期至60天,创新“空空联运”模式——由21架无人机组成“空中运输队”实现8分钟果园到机场衔接,配合专机实现全国千城次日达,同步开通长江水运、高铁快运专线及农村客车“捎带快递”,形成多式联运网络;同时联合物流企业优化赔付机制,保障农户与消费者权益,全面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巫山工业园区,机器轰鸣声诉说着次级果的“华丽转身”。新建的果酒生产线正以每天400吨的吞吐量将次级果转化为高端果酒;在果脯车间、面膜车间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一颗颗青脆李正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变成休闲食品和护肤品。村民王大姐边包装果脯边说:“以前卖不出去的小果子,现在都能变成钱。”
近年来,巫山县不仅通过选育优质品种、开发深加工产品提升李子附加值,更以农旅融合释放全域经济潜能——当地以“李花节”(春)和“采摘节”(夏)为双引擎,将田园场景转化为消费链:春季花海吸引摄影与汉服文旅,夏季采摘体验联动民宿与研学,形成“赏花—采摘—消费”闭环。这颗李子不仅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更带动物流、电商、手工艺等产业,2025年仅李花节旅游收入便破亿元,生动诠释了“一颗李子带火一座城”的乡村振兴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