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7月2日电 会变色的牙膏、会爆水的护肤品……你常用的生活用品中,一定出现过这样的设计。近日,在位于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重庆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内,记者探访了重庆小丸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小丸生物”),这家专注于微胶囊的生产研发的企业与宝洁、欧莱雅等世界500强企业长期合作,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

微胶囊技术:藏在生活里的“黑科技”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活性成分包裹在微型胶囊中,通过物理或化学刺激(如摩擦、温度、pH值变化)实现可控释放的技术。这项技术最早应用于医药领域,如今已渗透到日化、食品、农业等众多行业。
“比如牙膏中的变色颗粒,其实是包裹着色素和清新剂成分的微胶囊,刷牙时破裂释放;护肤品中的‘爆水珠’则是将保湿成分封装在几微米的胶囊里,触肤即化。”小丸生物董事长袁彦洁介绍,这种技术不仅能提升产品体验,还能解决成分稳定性问题。
将牙膏和微胶囊结合的创意来自于一次参展的经历,袁彦洁回忆,大学从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后她一直在生物医药领域工作。2004年,团队在一次参加生物医药全球展会的时候,与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建立联系,对方提出想要生产一款松盐牙膏,将松油藏在微颗粒之中,待刷牙的时候再缓慢释放出来。
袁彦洁和团队经过数月攻关,生产出对方想要的产品,成功研发出符合要求的微胶囊技术,拿下首个国际订单,与此同时,小丸生物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丸生物成为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稳定的供应商,并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2008年,小丸生物与重庆本土企业重庆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冷酸灵牙膏中应用微胶囊技术。2009年,又与宝洁公司达成合作,将微胶囊用于玉兰油沐浴露中。

“小颗粒”的的大市场:从标准化到全球化
能够拿下与宝洁公司的订单,对于小丸生物来说,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外之喜,这源于彼时微胶囊在化妆品领域中属于细分小众应用,涉足企业并不多,而小丸生物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才能获得宝洁的青睐。
“那时候,与中国本土公司的合作,在宝洁公司内部都掀起了热议,这也是其开始原材料本土化的尝试。”小丸生物副总经理郭一回忆,作为其中首批“吃螃蟹”的公司,小丸生物也在与宝洁的合作中逐渐提升公司生产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合作建立之初,宝洁派团队来到小丸生物现场调研,指导企业建立起质检部门,同时建议企业申请拿下化妆品GMP 认证(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它是国家药监局为保障化妆品质量安全而推行的强制性认证体系。
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很多企业重视市场和生产,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去申请相关体系认证,而随着化妆品监管的严格化和规范化,逐渐只有拿到GMP认证的企业才有资格拿到订单,此时小丸生物的优势便凸显了出来。
由于体系完善、流程标准,欧莱雅集团、联合利华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向重庆小丸抛出了合作橄榄枝,定制化开发微胶囊产品。
“国际品牌对技术标准极为严苛。”郭一还记得,2015年公司与欧莱雅合作时,对方要求微胶囊在40℃高温下储存半年仍保持90%以上活性。团队通过改进壁材配方,最终以“植物多糖+蛋白质”的环保复合结构达标,并借此拿下长期订单。2022年,小丸生物还获得了欧莱雅全球可持续创新奖,成为亚洲首家获奖供应商。
随着和宝洁合作的逐渐深入,重庆小丸的微胶囊使用领域延伸到潘婷深水发膜、佳洁士牙膏等多款产品之中,至今仍是其最重要的大客户。
面向未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2022年,小丸生物成立全资子公司湃乐驰,立足于“高标准”“智能化”发展方向,在重庆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投建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研发中心。
2024年,生产车间及研发中心建成投用,小丸生物的业务覆盖了化妆品、药品的ODM、OEM服务,拓宽微胶囊应用领域的国际化市场。

目前,小丸生物的团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紧跟大客户的需求,研发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第二梯队为各类客户开发定制化的方案,不断开拓市场。第三梯队研发面向未来的产品,将微胶囊技术运用到更多的行业领域之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丸生物建立了20余条生产线,组建了17人的研发团队,年产能达到300—500吨。同时,小丸生物在广州设立营销中心,在巴黎建立前沿实验室,形成“重庆智造、全球创新”的战略布局。
从一支牙膏的“变色魔法”,到助力全球减塑的绿色科技,再到面向未来的前沿研发,小丸生物用20年诠释了“以小见大”的创新哲学。在两江新区“生命科技城”的产业集聚效应下,这家重庆企业正以技术为支点,撬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