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4月18日电(李云培 黄舟)近日,重庆市云阳县团坝小学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游短视频“火出了圈”,话题迅速勾起了无数家长“儿时的记忆”。南溪中学学生徒手切土豆、洒脱颠勺的厨艺技术,更让全国网友赞叹不已。
云阳学子们的这波“硬核操作”,恰是云阳教育人践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有力佐证。
在三峡平湖的青山绿水间,云阳县以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县”为抓手,探索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县域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和推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劳动实践清单,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周活动。劳动教育正以独特的方式融入校园,绘就五育融合的育人新图景。

越来越多的云阳中小学,巧妙利用天然地理和传统资源优势,激活劳动教育新场域,构建起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巴阳小学,学校将功能室改造成“无土栽培基地”,无土栽培的蔬菜与生物课的光合作用原理同步生长,学生们在科技劳动实践中触摸农耕文明脉搏。东风小学更是创新劳动课堂,把农耕文化“种”进校园,复原的农耕器具陈列馆中,农用风车的力学原理与数学课的圆周率计算悄然相遇。
盘石中学的糖画课堂上,物理教师用比热容原理解析糖浆特性,美术教师则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创作。在云龙小学的豆腐乳作坊,学生们用化学知识优化传统发酵工艺,使百年老味道焕发新生机。清水小学的织锦课堂上,经纬交织的土布纹样化作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民族迁徙史在彩线穿梭中娓娓道来。这些打破学科壁垒的教学创新,正是对“双减”政策的生动诠释,同时也让劳动教育的深层价值得以彰显,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密码。

同时,劳动教育的深层变革,在五育融合中显现出惊人张力。凤鸣镇幼儿园的泥塑工坊通过现代技术打破空间壁垒,城郊学子在云端学习传统技艺,乡村孩童则化身“文化信使”,用稚嫩童声录制音频档案,将祖辈传唱的耕作民谣转化为课程的生动脚本。帆水小学将农耕主题运动与劳动教育融入自然课堂,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感悟“粒粒皆辛苦”,既强健体魄又滋养心灵,更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生动诠释了五育融合的育人智慧。当非遗传承与数字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碰撞,当乡土智慧与现代思维在劳动课堂上交融,教育的本质正在突破传统边界,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育人价值的立体化重构。
当七曜山麓的校园里,织布机与3D打印机的声响交织成曲,当长江之滨的晨雾中,传统灶台与现代实验室的灯光交相辉映,这不仅是劳动教育的生机勃发,更是云阳教育改革突破的生动实践。这种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育人模式,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托举起新时代既能仰望星空、又可脚踏实地的中国脊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