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产业联盟聚合力 工匠赋能谱新篇 ——记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首席技师刘辉参加首届大国工匠人才训练营有感
2025-04-16 16:52:25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4九月16日电 题:产业联盟聚合力 工匠赋能谱新篇——记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首席技师刘辉参加首届大国工匠人才训练营有感

  作者 丁会

  近日,四月的清华园,春风拂过百年学府的红墙碧瓦,也翻开了产业工人成长的新篇章。作为西南油气田公司首位入选国家级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高技能人才,重庆气矿首席技师刘辉带着一线实践的积淀与对产业发展的思考,已结束两期首届大国工匠人才训练营。10天的学习时光,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开阔视野,在产教融合的探索中锚定方向,更在“产业联盟共发展”的理念中找到了新时代工匠的使命坐标。

图为刘辉在生产现场维修井口安全截断系统(重庆气矿供图)。受访者 供图
图为刘辉在生产现场维修井口安全截断系统(重庆气矿供图)。受访者 供图

  在天然气开采一线坚守32年,刘辉早已成为行业标杆。从22岁扎根重庆气矿的采气工,到如今拥有77项国家专利、近百项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超520余万元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他的成长轨迹深深镌刻着“工匠精神”的烙印。参与南雅站“11·25”泄漏抢险、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投产等重大项目,让他积累了应对高含硫气田复杂工况的丰富经验;领衔的“刘辉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解决一线难题20余项,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正如他所言:“一线是最好的课堂,问题是最好的老师。”这份扎根基层的实践力,正是产业联盟发展最坚实的底座。

  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刘辉迎来了一次思维的“破壁”。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提出的关于“科学发现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与大国工匠协同”的论述,让他对“产业联盟”有了更深理解:“过去我们解决问题靠经验积累,现在有了高校理论支撑,创新就像装上了‘加速器’。”培训营中,他带着“高含硫气田智能化开采工艺优化”等现场难题,与清华教授探讨流体力学在气井节流控制中的应用,从材料科学角度重新审视设备防腐技术,更在“双导师制”下与航天、钢铁等领域的大国工匠跨界交流,碰撞出“气田物联网传感器国产化”的创新思路。

  “产业联盟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打破行业壁垒的协同创新。”刘辉举例说,借鉴钢铁行业“铸件改锻件”提升设备寿命的经验,他正与团队研究将高压集输管道关键部件从传统铸造工艺升级为锻造工艺,预计可将部件使用寿命提升30%以上。这种跨领域的思维启发,正是训练营为产业工人打开的“新窗口”。

  作为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工程”的学员,刘辉深感使命在肩。他注意到,培训营特别设置了“产业工人创新成果对接会”,来自能源、制造、航天等领域的220名工匠带着300余项技术难题与高校、企业现场对接,这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培育模式,正是产业联盟落地的生动实践。

  “我们天然气行业的智能化转型,离不开跨产业的技术协同。”刘辉介绍,他所在的重庆气矿正与相国寺储气库有限公司、重庆国研新创智能装备技术中心等企业共建“油气工业互联网联盟”,将一线积累的“阻断式清管作业法”“气田水蒸发耦合技术”等专利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同时引入5G巡检、AI故障诊断等新技术,推动传统能源行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他看来,产业联盟不仅是技术共享的平台,更是人才共育的摇篮——通过“师徒结对”“跨企业实训”等机制,他已培养出3名“全国技术能手”,将清华所学的创新方法论融入技能传承,打造更多“工匠型班组”。

  站在清华学堂前,刘辉想起自己在重庆气矿培训基地给年轻工人讲课的场景:“当年我抄书学技术,现在孩子们在智能教室里用VR模拟操作,但不变的是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此次培训中,他参与起草的《能源行业高技能人才联盟倡议书》即将发布,呼吁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工匠破题”的协同机制,让更多一线智慧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从大山深处的井站到顶尖学府的讲堂,变的是舞台,不变的是初心。正如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培育既要出人才又要出成果”的要求,刘辉正以行动诠释:当千万名工匠在产业联盟中携手,当一线实践与学术研究同频共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蓝图必将更加绚烂。这,正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完)

【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