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民间力量“守护”文物 解密石刻佛造像的修复密码
2025-03-20 17:22:57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3月20日电(宋丹蕾)近日,两江贝岭博物馆内一尊曾遭岁月侵蚀的“石佛”,将通过专业团队的科学修复,重焕新生。

两江贝岭博物馆内,文物修复师正在对佛造像进行修复。(汪彦彤 摄)
图为两江贝岭博物馆内,文物修复师正在对佛造像进行修复。汪彦彤 摄

  据了解,博物馆馆藏的十一尊清代石刻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是目前已知的全国唯一一组清代石刻八十八佛组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他们是如何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记者实地探访,看到了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

文物修复师营罡正在做准备工作。汪彦彤 摄
图为文物修复师营罡正在做准备工作。汪彦彤 摄

  文物“医生”

  科学“诊断”“治疗”佛造像

  营罡是本次佛造像修复请来的文物“医生”,拥有十余年文物的修复经验。他告诉记者,本次项目首先修复的是一尊南无慧威灯王佛造像,修复工作从去年11月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

营罡为佛造像进行全身脱盐处理。受访者 供图
图为营罡为佛造像进行全身脱盐处理。受访者 供图

  面对佛造像头部缺失、表面污染、微生物侵蚀等多重病害,营罡和团队在深入研究后,制定了一套合理的修复方案,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规,进行科学修复。

  “修复流程大致包括采样、画图、确定病害、制定方案、清理表面、脱盐、补配修复、渗透加固以及协色处理等多个步骤。”营罡介绍说。

  营罡形象地描述脱盐工作,就像是给佛造像“敷面膜”,“不仅要保湿,还要吸出佛造像体内的盐分。”他坦言,文物修复过程中,最致命的病害就是内部的可溶盐,如果不进行脱盐处理,造将会受到长期腐蚀。

  在修复过程中,营罡和团队结合佛教仪规及同时期的其他佛造像,推测出缺失的佛头造型。对于残缺部位,他们采用砂岩修复剂进行补配,并测试其硬度,确保修复部分的硬度略低于本体。

营罡正在为佛造像进行协色处理。(汪彦彤 摄)
图为营罡正在为佛造像进行协色处理。汪彦彤 摄

  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协色”环节。营罡用去离子水调和天然矿物质颜料,再用画笔协调修复补配部位,使补配的部位与文物本体更加协调。

  营罡表示,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保存历史原物,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修补的地方要与文物本体可以“识别”,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文物修复工作复杂而精细,需要修复师具备极高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

  “修了这么多年,我的胆子是越来越小。”营罡感慨地说,“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必须对它们负责。每一次修复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文物“守护人”

  引导公众参与文遗保护

  在文物保护方面,民间力量正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过去是老百姓出钱出力建寺庙造佛像,现在我们接过接力棒,让老祖宗的宝贝活下去。”两江贝岭博物馆馆长刘莉的话道出了项目的特别之处。

营罡正在为佛造像进行协色处理。汪彦彤 摄
图为营罡正在为佛造像进行协色处理。汪彦彤 摄

  作为民间文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两江贝岭博物馆与经验丰富的修复专家团队合作,助力民间力量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营罡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民间力量出资修复文物,此前都是文物系统相关的单位牵头。他认为,民间博物馆出资修复文物非常难能可贵。

  “修缮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成为了项目潜在的挑战。”刘莉表示,团队将先以国家标准修复一件藏品,随后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共同探讨文遗修复的最佳方案。

馆藏的十一尊清代石刻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汪彦彤 摄
图为馆藏的十一尊清代石刻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汪彦彤 摄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同步开放志愿者招募和公众参与渠道,刘莉希望吸引更多文化“守护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通过“文遗保护+公众参与”的模式,让文物从展品,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

  未来,两江贝岭博物馆还将对文物进行长期保护计划,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体验,开办文遗专家公益课堂,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公众的“双向奔赴”。(完)​

【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