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长江流动的水声中,我兑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在某年的冬天要徒步攀登“三峡之巅”,见证大自然的绝妙之作——三峡神奇。
当晨曦的微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太阳慢慢睁开了眼睛,光影穿射云层 ,洒在陡峭的峡谷林梢中,蜿蜒小路薄雾缭绕,山峦若隐若现,瞿塘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苏醒。
我收拾好了必备行囊,吸着树叶和泥土吐露的清新空气,听着潺潺的溪流水声,带上一颗好奇的心,跟着蝉鸣的节奏,从奉节白帝城出发,开启了通往三峡之巅的徒步行走之旅。
穿越千年时光,领略历史风云。来到白帝山上的一座深厚历史文化庙宇——白帝庙。据说这座庙可追溯到汉朝,当年是为供奉公孙述而建,公孙述自称蜀帝,他崇尚白色,因此被称为白帝庙。经过多次变迁,也见证了三国时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的故事。
微风吹着脸庞,在三峡的心脏“夔门”打个卡,掏出十元人民币,背面那幅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在眼中真实呈现。山水之间雄伟壮丽的完美结合,每走一步,都是灵魂的洗涤,每看一眼,都是震撼的画面,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让人感受到了三峡夔门独特的魅力。
登上航船,渡过碧波长江,来到赤甲楼。那是一栋矗立在江边的威武古建筑,走近可以看清更多细节,雕刻精细的窗棂,古朴优雅的檐角,砖瓦透露出沉淀的文化气息,楼内外墙壁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品茗赏景,吟诗作画,畅咏三峡的诗、词、歌、赋佳作。在古炮台遗址平台上,两门硕大的铁炮寸步不离的坚守着岗位,观察着“敌情”。显然,夔门天险是古代军事战略兵家必争之地。而今,每天上午猴群也会来此“慰问”炮哥。
连续三个多小时攀登,来到通往拗口古道,被岁月遗忘的古道,两旁高耸挺立的参天大树,是忠实的老兵,一直守护着这条古道。六十六道拐,蜿蜒的古路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一阵山风吹散了迷雾,露出一条岔路,我停下脚步,仔细辨认标记,却发现自己已偏离原定路线,立马打开高德导航重新调整。
一小时后爬上了隐龙槽、鸡骨梁,艰苦的“危石鸟道”呈现在眼前。
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汗滴沿着发丝滑落,掉在碎石铺垫的土路上。“危石鸟道”真是道如其名,一边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深沟。望着通往顶端的道路,我的内心既期待又忐忑。突然,一只鸟儿从头顶飞过,发出清脆的叫声,仿佛在告诉我:天险之间的自由飞翔,要记得自己来时的初心和方向,人生缓缓,坚持自有答案。
那一份无声的默契和鼓励,犹如一股清泉滋润了心扉,给了我莫名的力量和动力。
坚持。历经数小时的跋涉,战胜攀登过程中内心的恐惧与身体疲惫,终于,我站在了三峡之巅。凭栏眺望,那一瞬间的震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白帝城、夔门、瞿塘峡、奉节县城尽收眼底。峡谷深邃,江水奔涌,群山环抱,云海翻腾,鸟语花香。巴蜀地脉,长江水脉,古城文脉,连接天边,一幅静谧的水墨画,仿佛在诉说着地球的变迁,千年的秘密。江面水波不惊,映照绿林山影,此情此景不由想起李白的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顶巅长廊夔乐桥,去领略五音弦,彰六律,正五音的曲意。木步道的音乐喷泉,音祖弹琴的乐调映衬红色"夔”字门型,看到了三峡的图腾。
三峡的一片叶子,一颗石子,一缕轻风,一滴水珠,在宁静中,让人忘却世间的喧嚣,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了心灵。
我站在三峡之巅,轻轻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触摸岁月的痕迹,感悟人生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
远处,长江带着沧桑与生机缓缓向东流去。

作者简介:谭迎春,重庆涪陵人。重庆报告文学学会监事,重庆新诗学会、重庆散文学会、江北区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周刊网、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文艺网、民建重庆专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