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水浒传》编剧杨争光走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开讲
2024-11-02 15:56:06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2日电 10月30日,著名编剧杨争光走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 影视·编剧·作家——从《双旗镇刀客》到《水浒传》”的专题讲座。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著名诗人李海洲、吴向阳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图为讲座现场。杨桦 摄
图为讲座现场。杨桦 摄

  从《双旗镇刀客》到《水浒传》,杨争光将创作背景、影像形态、结构意识、人物形象,一一讲解,活动现场掌声不断。

  现场杨争光回忆,当年古装剧制作费用普遍是30万一集,但《水浒传》单集制作费高达100万。《水浒传》剧组表示,无论要书籍资料,还是远赴异地考察采风,“要求可以随便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样的条件几乎难以想象。但与之而来的是更加难以想象的困难。《水浒传》版本众多、回目众多、人物众多,且故事线索繁杂,剧组原计划只拍摄40集。

  当被现场同学问及文学与影视创作有何异同?杨争光称,首先文学是个人的,付出自己的时间就可以,但影视是集体的,每一部影视剧的拍摄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编剧应该有非常强的责任意识。其次,文学相对自由,但文学中能体现丰富的心理、环境、容貌描写,在影视中多余,这些部分要么无法视觉化,要么会限制其他岗位的创作。

图为杨争光现场签名赠书。杨桦 摄
图为杨争光现场签名赠书。杨桦 摄

  “我是杨争光的超级粉丝。”李海洲说,“以前写小说,到结尾处会停下,发给朋友猜,这是我对结尾的重视,也是我写小说的乐趣。但杨争光的小说几乎篇篇都有豹尾,不仅意想不到,表现力也非常强,他绝对是一位结构主义大师、作家中的作家。”

  吴向阳表示,我认识杨老师的时间很短,但认识他作品的时间很长。1991年看《双旗镇刀客》,以前对武侠片的印象来自香港,你来我往要打半天,但这部电影会让我想起古龙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人出手顺发而至,一招毙命。

  李震称,我们以前常开玩笑,说杨争光太“花”。刚认识的时候他写诗,后来写小说,和余华、苏童、叶兆言差不多同时期,势头很盛,正当大家看见一颗小说巨星升起之时,他突然开始去搞影视创作。当时大家把《老井》《人生》《黄土地》这些作品命名成“西部电影”,但这些电影其实更接近黄河文明。西部是边地文化,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要脉络,显然不合适。《双旗镇刀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西部电影。

图为杨争光在钓鱼城游览。杨桦 摄
图为杨争光在钓鱼城游览。杨桦 摄

  据悉,此次讲座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系列活动《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的第三场。(完)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