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15日电 10月12日,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走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该校师生作题为《为什么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的专题讲座。

“诗人对生活、时代不能失去热爱和好奇,唯有如此,诗歌才能持续不断。很多人从事其他工作后,语言就失去了弹性,所以必须注意保持自己作为诗人的本真,不要被职业异化,不要丢失对语言的敏感度,”吉狄马加说。
吉狄马加谈到,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从文明伊始,陪伴人类至今,不断创新。在文字形成之前,诗歌就以民谣、祭辞的形式出现。今天再读屈原,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仿佛能与天地沟通的能量。在西方,也有大家熟悉的《荷马史诗》,过去许多年里,大家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了解,几乎都来自这部口述诗歌。同时他强调,诗歌教育在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因为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塑造美学认知,都无法离开诗歌。
随着AI发展将对诗歌产生哪些影响?吉狄马加认为,AI或许可以复制普遍化的经验,但无法复制个体经验、感受和生命呈现。如果我们的诗人只聚焦于修辞、语言异化,那诗歌也许真的岌岌可危,但在表现人的心灵、灵魂方面,仍然需要一个会经历生老病死的人。
“吉狄马加的长诗很好地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他的短诗富有极强的抒情性,清新优雅,非常难得。”诗人李海洲说,最好的诗歌必须有哲学性和思想性,必须要有人类关怀,吉狄马加以《裂开的星球》为代表的诗歌正是如此。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彭体春表示,吉狄马加带来的这场关于诗歌的讲座,不仅是对师生们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通过学习交流,每个人都能获得人生启迪,拓宽专业视野,涵养家国情怀。
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何浩称,吉狄马加的讲座既有时代高度,也体现了学识厚度,他让我们认识到,诗歌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纯粹的,也是复杂的;既是瞬间的,更是永恒的。

活动结束后,吉狄马加还游览了重庆合川区文峰古街、合川美术馆,并与当地诗人交流座谈。其中,火锅博物馆与合川峡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悉,本次活动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主办,为该校系列活动《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的第二场。(完)
吉狄马加
中国当代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诗人,也是彝族桂冠诗人。出版《鹰翅与太阳》《火焰与词语》《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吉狄马加的诗》等作品集近百种。诗歌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近百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等各种文学奖 。
先后担任青海省副省长,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