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郑维山|观音桥,藏着一条河的繁华
2024-05-24 20:12:37 来源:中新网重庆

  在观音桥遇到下雨了。

  观音桥,坐落于重庆市江北区,虽名为“桥”,但并没有跨越江河。漫天霏霏细雨将观音桥笼罩在朦胧之中,仿佛白昼梦境,让我感觉穿越时空,无法分辨现在与过去。观音桥总是用神秘的雨水,将过去与现在紧密连接起来。

  据观音桥城雕碑文记载,很久以前的一天,古江州北岸电闪雷鸣,大雨如天河倒灌,溪水暴涨八尺,淹没了通往北岸的“接龙蹬”通道。危急之际,出现万朵白莲花,飘落在“接龙蹬”上,铺成一座莲桥,观世音菩萨升座其上,“观音桥”由此得名。实际上,观音桥源于自然雨水形成的一条小溪河流。溪中有几块石头,两岸过河便在这几块石头中跳来跳去,但遇大水时石头会被淹没,人们便无法通行。清乾隆年间,有人行善布施,搭起石桥,即被称为观音桥。如今,观音桥的石桥和石桥下的小溪河流已无迹可寻了。

  观音桥有百余年历史,当时这一带的形貌与现在截然不同,从江北城到鸿恩寺,观音桥是必经之地。离此不远的嘉陵江,运货船停靠码头,船夫登岸吃饭、宿夜、交易,逐渐在此形成固定活动场所,吸引不少人家落户、开店,百业渐旺。而今的观音桥已成为东南西北主要的交通交汇点,地铁轻轨纵横交错,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雨水让观音桥悄然改变着自己。人事无常,水势无常,每场雨都有不同的风景。有人喜欢雨中的花瓣飘落,有人倾心于雨雾缭绕,有人沉醉于瓢泼大雨,有人迷恋细雨霏霏。我钟爱倚栏窥探,在观音桥边,看丝丝雨线沿高楼空隙而下,聆听雨滴嘀嗒的节奏,心境自在,任其来去自如。

  2005年,观音桥步行街建成,观音桥商圈开始火起来。商圈以观音桥转盘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蜿蜒喧嚣的街道,两旁鳞次的铺面和店屋墙上门檐上炫亮的文字招牌,无一不显示出观音桥的繁华和时尚。数十年来,观音桥市肆纷列,酒楼茶榭、货栈布庄一应俱全。观音桥每天都过往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目光,观音桥步行街的3D大屏幕,播放着8D重庆的变化发展,已然成为江北的地标,网红打卡胜地。

  回望观音桥,突然一个激灵,想象一下,如果把观音桥原本的那条小溪河流显露出来,是否会有今天车水马龙的观音桥呢?又是否能承载起观音桥这个名字呢?一辆辆小汽车急急地从桥边擦身而过,飞驰的车轮与地面积攒的水花不停发生碾压碰撞,产生的声音尽管不大,但早已让观音桥少了宁静。漫步水雾之中,恍惚的我眼前浮现出一位古装姑娘,手提竹篮,小碎步走过,停在了大融城门口,向里张望……

  高跟鞋的敲击声,打破了我的思绪。一位身穿短裙的女子出现在前方拐弯处,让我更加恍惚。匆忙的汽车和穿着时尚的女子,还在不断涌现,古老与现实的融汇,是观音桥存活于今天的方式吗?答案无从得知。只是,嘉陵江吹起阵阵河风,这风沿着建新南路两排房屋之间的空隙,吹进观音桥,随雨雾抚慰每一个角落。

  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浓。观音桥就是这样,一年复一年,风轮回转动,不厌其烦,吹老了街上的商业街,吹高了一栋又一栋的房屋建筑,吹热了闹猛的人气,也吹响了四海的名声。我习惯性地冒雨走在街道上,两旁高楼林立,底铺有小吃红糖糍粑,我买了一块,美美地咬上一口。嗯,是那个味。糯米香,红糖水,洒了黄豆面,黏黏的,这感觉既有新旧交替的从容,也有口中交织的回味儿。

  观音桥的美食小吃,应有尽有。百年的米线店,家传三代手艺的烧烤摊,串串、小龙虾、火锅……落户在装满故事的街巷里。火锅是重庆市井文化的独特风景,店门处摆放新鲜食材吸引眼球,店内现代简约的瓷碗、特制的锅具和餐具,夹杂些流行音乐和有趣节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感悟,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回归。

  街灯烁烁,一滴雨从檐头滑落,视野阔开,观音桥九街已至眼前。九街号称不夜街,甚有个性,每处都像极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可满足味蕾,也可充盈精神,甚至不少人动起脑筋,用这条直而有曲的街巷,书写一种生活态度,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确实,外来客了解观音桥,九街是一个窗口,仿如时间的隧道,能让人从昨天走到今天,还能预见未来。如果再好奇,从高低楼房夹缝中拐进一些小巷小径,兴许会在朦胧雨雾里找到另一片想象的天空。

  每个时代、每种风情、每家店铺,如时光传说,穿越几十上百年。雨水映照出观音桥的过去,想象着未来,引领人们探寻四方。有人说雨是伞的归属,但雨的背后,很可能无法回头。在观音桥,你可随雨花飞舞,验证内心的一切幻想,因人、因物、因景,完成时间的穿梭漫游。

  观音桥的百年历史如同一部史诗,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一场雨,一条河,一座桥,无论我们是否曾在观音桥相遇,它们都承载着无数故事,贮藏着众多回忆,在人们心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作者简介:郑维山,重庆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会员;南岸区龙门浩街道作协主席。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若干。

【编辑:陈佳欣】